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看向人生的尽头

http://www.newdu.com 2018-07-20 北京青年报 柏也洁 参加讨论
  孙述宇的《金瓶梅——平凡人的宗教剧》并不是一本新书,1978年由时报文化出版,原名《〈金瓶梅〉的艺术》。然而三十多年过去,翻开再读,却仍旧好像替自己说出了心底的感受,且娓娓道来,表达精当。这就是好书的魅力。
    除却四大名著,一般人最熟知的中国古典小说,大概就是《金瓶梅》了。然而多是耳闻“淫秽”之名,带了极大兴奋翻开,找寻色情段落,却发现如食堂小菜上的肉丝,少,还木渣渣得没什么滋味。再读下去,鸡毛蒜皮的琐碎家事使期待情节的读者厌倦,大量的俗语俚语又造成阅读困难,人物太近于自然,并不黑白分明让人来爱憎,不免产生“有劲没处使”的烦躁感。孙述宇认为,需要人年纪稍长,血气下沉而耐心增长,才能领会作者的热情、好奇和见识,发觉它是如何“真实生动”、“深刻有力”。其实五六十岁仍把《金瓶梅》当地摊文学的人还是多数,但若认真读过,无论老幼,没有一点悲哀之感,似乎是不可能的。
    历来对《金瓶梅》的解读汗牛充栋,学术研究细到西门庆饮什么酒、潘金莲嗑西瓜子还是葵花子都有人撰文探讨。然而于我们普通读者而言,不一定要知道“拖煎河漏子”是什么,小说结构如何细密呼应也无所谓,却盼望有人将这点悲哀替我们表达出来。孙述宇的这本书便极好地做到了这一点。他多次提到“苦”。如论瓶儿与西门庆间的真情,这一点许多人都已指出,他说,“但《金瓶梅》的天地是很艰难的,有说不完的苦,不是对异性的一点真诚之爱就能救赎得来的”。“《金瓶梅》中所提示的苦,读者若看得真切时,便会觉得自尊心、勇气以及什么英雄气概都不着边际,唯一有意义的德只是慈悲。”他拿《水浒》与《红楼梦》来与《金瓶梅》对比,颇有微词,认为这两本书虽然更得人喜爱,但“精神都不是写实的”;而《金瓶梅》的好,在于对人生的认真态度,唯其认真,才觉得苦,读毕全书,“怨愤不平固然没有,轻佻的优越感大抵也不会多,有的是那种看到了人生尽头的难过,而且多少好像有些什么话也不想说”,正是看到真实人生后的感受。
    作者以佛教“贪嗔痴爱”解读人物,以为全书正是阐述了佛教的果报之理,虽是老道理,也是中国文学的老题目,但《金瓶梅》“用人生真实很活泼地表达了出来”,由此就比别的中国小说都深沉得多。西门庆对应“贪”,潘金莲对应“嗔”,李瓶儿是“痴”,虽然不无勉强,似乎不够概括人物的多面性,但大体使人信服。不过最好的却是分析宋惠莲的一节。读原著时,看到轻佻放荡的宋惠莲因为丈夫被西门庆整,灰心丧气屡次寻死,就已大吃一惊,有种悚然感。孙述宇大抵也很能体会读者这种惯性思维被打破的不快,他指出,这“反映出我们在思想上的懒惰和倚赖成见的习惯,同时在天性上也不免残忍”。惠莲的虚荣浅薄是真的,她与来旺间相濡以沫的一点情也是真的,聪敏与美丽同样是作者愿意表现的,《金瓶梅》的宽容,在几百年的中国小说里也找不到。
    这一种宽容和深沉,也来自于作者“异常的生命力”,对世界和人生的无限兴趣。突然想起晚清的《海上花列传》,韩子云写上海的妓女与客人,同样有一种“平淡近自然”的宽容,直面真实琐碎的人生,但总觉生命力不足,行文间有极深的倦怠感,也许是因为抽鸦片?
    孙氏毕业于耶鲁大学,又创立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自然受过严格的西方文学训练。文中也常拿西方作品与《金瓶梅》对比。如探讨作者是否尊重应伯爵这一帮闲角色,便拿莎士比亚写夏洛克来比较,作者对二人不是没有道德判断,但充沛的生命力与好奇心,使他们对笔下人物仍旧能同情欣赏,所以才会写得新鲜有趣。
    书末稍稍探讨文学对待人生的态度。《金瓶梅》是“为人生而艺术”,认真探讨“人应当怎样生活?”这一严肃的议题,道路艰难,要求读者“整个心灵起反应”,但对有能力的读者,反是最惬意的。其实孙氏此书,也正得这“认真”二字,故而虽然短小,也不谈理论考证,却让人爱不释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