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序一

http://www.newdu.com 2018-07-20 易文网 李学勤 参加讨论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吴镇烽先生以十余年的心力,纂就《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一书,交上海古籍出版社印行。这部巨作的问世,无疑会对中国古代青铜器及其铭文(统称金文)的研究起重要的推进作用,并且有裨于一系列有关学科——包括考古学、古文字学及古史研究等等的发展,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贡献。
    中国青铜器源远流长,现知最早的青铜器物实例,可上至公元前3000年,而在公元前二十一二世纪开创的夏朝,应该说已进入青铜时代了。到了商朝前期,有的青铜器上出现简单的铭文。及至以殷墟为代表的商朝后期,铭文逐渐增多。进入西周以后,更有了所谓足抵《尚书》一篇的长篇金文。金文的时代下限,研究者一般划在秦统一以前,从商到战国末有一千四五百年。如果像有的学者主张的,下延到两汉,就约近两千年了。金文在历史上意义重大,自然是不言而喻。
    青铜器和金文研究的历史,也是相当漫长的。根据典籍记载,其萌芽竟可追溯到西汉。到了宋代,这方面已经称得起是一门专门学问了。尤其是清朝考据学风大兴以来,有许多著名专家和著作,蔚为风气,形成现代青铜器与金文研究的良好基础。至于今天的青铜器和金文的研究,乃是考古学、古文字学等学科交叉的学术领域,这种性质在吴镇烽先生的工作中即已充分体现出来。
    我读了吴镇烽先生这部《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认为至少有三点值得我们特别称道。
    首先,是内容丰富齐备,超越前人。
    从北宋以下,青铜器与金文的著录繁多,各个时期都有学者企图综合辑集,例如宋代吕大临的《考古图》、薛尚功的《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等。二十世纪中叶,刘体智的《小校经阁金文拓本》、罗振玉的《三代吉金文存》搜罗最为宏富。后者系罗氏毕生所积墨拓,鉴别谨严,印制也较精好,自1937年出版,长时间成为研究者不可缺的要籍。不过《小校》也罢,《三代》也罢,作为一家收藏的材料,总尚有其不足之处。五十年代之后,田野考古工作逐步开展,各地新出青铜器和金文陆续涌现,经过学术界呼吁,编纂更为丰富的著录的条件逐渐成熟。1982年,台湾严一萍先生所编《金文总集》由艺文印书馆出版,收录金文8035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挥集体优势,编出《殷周金文集成》,自1984年由中华书局开始印行,至1994年出齐,收录金文达11984号。以上两书的异同,有季旭升先生所主编的《〈金文总集〉与〈殷周金文集成〉铭文器号对照表》详细说明。继《集成》之后,刘雨先生有《近出殷周金文集录》及其二编,台湾锺柏生等先生有《新收殷周青铜器铭文暨器影汇编》,均系续补《集成》不及收入的材料。
    吴镇烽先生于九十年代曾作有《商周金文资料通鉴》电子版,虽未正式发行,已使一些学者大为受益。现在其基础上做了很大的补充修改,收录时扩至2012年2月底,共有16703号,确足称为洋洋大观的集大成之作。
    其次,是广搜流散材料,多属希见。
    青铜器品种数量繁多,发现后收藏传流情况每每非常复杂,致使材料的辑集殊非易事。特别是建国以前,出于大家了解的原因,许多青铜器,包括有珍贵铭文的重器,流散到境外众多国家和地区。近一时期,出现盗掘偷运,又有不少器物流散,更是不易访求。
    搜辑流散境外的青铜器和金文,曾是几代学者投入大量精力的工作。早在1922年,罗振玉即有《海外吉金录》及其《补遗》。其后容庚先生有《海外吉金图录》,陈梦家先生有《海外中国铜器图录》和《殷周铜器集录》,还应当提到日本京都大学梅原末治先生的《支那古铜精华》与林巳奈夫先生的《殷周青铜器综览》,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巴纳、张光裕先生的《中日欧美澳纽所见所拓所摹金文汇编》等等。近期出版的,又有现在美国达默思大学的艾兰教授和我编的《欧洲所藏中国青铜器遗珠》,刘雨和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汪涛先生编的《流散欧美殷周有铭青铜器集录》。尽管已经有了这一系列著录,这方面工作仍然需要继续进行下去,吴镇烽先生于此一贯充分关注。
    国内藏家的材料,同样是十分分散而难于辑集的。吴镇烽先生在这方面做出了众所周知的成果。他多年来承担青铜器鉴定的任务,注意流散材料的取得,真是见多识广。其所经眼的种种器物,很多是一般人没有机会见到的。《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新著录的青铜器,有相当一部分是流散海外的器物,这拓宽了大家的眼界。
    再有,是提供图像资料,便于研究。
    前已提到的宋朝《考古图》等青铜器著录,本来有着一个非常好的传统,就是附有器物的图像,同时记有出土地点、流传过程、当时藏家,以及器物的尺寸、重量等项,一直到今天还是对研究有很大帮助。然而随着金石学的演进越来越偏重于文字,后出的著录多数只录铭文,甚至成为单纯的拓本(或摹本)集,以致很多重要的金文没有原器的图形可查,对深入研究造成很大障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