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蘅华馆日记》中的上海文艺界

http://www.newdu.com 2018-07-20 解放日报 王坚忍 参加讨论
    王韬《蘅华馆日记》,记的是19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初,居住在英租界与南市老城厢的上海文人墨客,互通声气,往来密切的情形。虽然是流水账,但往往寥寥数语,隽永传神,是一本有文采的流水账。
    上海开埠后,王韬、李善兰等人进西人墨海馆译书。时年三十出头,学贯中西的王韬,诗文俱佳,书法亦可以。他交游颇广,名声又大,故在他的周围,形成了一个文人圈子。读他的日记,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一个“口岸知识分子”,他身在租界,心存华界,一有空暇就往城里跑,许是那里的园林庙宇,酒楼茶寮,更重要的是朋友,甚合他的脾胃。他们以文会友,啜香茗,喝黄酒,啖海鲜,切磋学问,评诗论画,纵论时事,听琴观剧,赏菊看荷。聚会中,他们时而慷慨激昂,忧时伤世;时而风流倜傥,格调高雅。
    在当时的上海诗人中,王韬与蒋敦复、李善兰合称“海天三友”。李是数学家,著有几册数学读本,但也擅诗;蒋是宝山人,著有《词话》,强调诗词的音乐性,赋诗作词要“自有天然节奏”,“皆可被诸管弦”。他很自负,谓上海可以与他对话的,唯有豫园里的“玉华一片石”而已。有些“愤青”的味道。上海诗人孙瀜,曾将他写的“竹枝词”就教于王韬,其中一首是写英女王维多利亚:“花冠羽帔坐深宫,握手君臣礼数崇。自是女娲传派远,歌风不逞大王雄。”孙将英女王比作女娲,言下之意这种阴盛阳衰现象,中国古亦有之。不免牵强附会,但也算是开眼看世界了。还有旅居上海的南京诗人管嗣复,吟诗之余,翻译了一部介绍美国地理的书《美理哥国志略》,是一个中西文具精的新型知识分子。
    与王韬走动甚勤的上海书画名家,徐近泉算一个。徐的篆隶书都不错,画亦甚佳。他曾送扇子给王韬,扇面上的隶书苍古,梅花妩媚而有劲骨。其时的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多有与王韬相善的。常有人拿着水墨花卉或山水的扇面,请王韬题诗于其上,如云间(松江)周韵兰(是男的,但取的名字似女的,可能为艺名),拿着自画的《九峰三泖图》求题诗,润笔是自己的两幅扇面加三幅画。可见王韬的题诗价值不菲啊。周韵兰还喜欢收藏,他曾被太平军所执二十天,太平军待之甚厚,呼为“先生”。他在军帐中收了三幅字。后这支太平军被洋枪队打散,他带着三幅字回上海,请王韬等人鉴别,结果是苏东坡等二幅,假的。另一幅,也真伪莫辨。
    上海古琴演奏家祝安浦,曾带着一僮背琴至王韬家,请他进城到一女习琴者处。那女的先鼓琴数曲,“其声抑扬高下,顷刻数变”,娴熟的技法使王韬大饱耳福。接着,祝安浦也为王韬奏一曲《平沙落雁》,“音韵悠扬,俗耳顿清”,大家都连连称善。
    正因为王韬日记,纪录了当年他所交往的上海文坛各具特色的济济人才,以及他们之间惺惺相惜,如切如磋的友谊,故读起来一点也不沉闷,而且是我们了解晚清上海文艺界的重要史料。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