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四库全书总目汇订》序(上)

http://www.newdu.com 2018-07-20 易文网 杜泽逊 参加讨论
  《四库全书》是清朝乾隆年间敕修的一部规模宏大的丛书,《四库全书总目》是修书过程中产生的一部提要目录。这部《总目》多达二百卷,是阅读研究中国古籍最重要的向导。
    为什么要修《四库全书》?盛世修书,是中国的传统。从周代开始,统治者就希望在治理国家方面从文化上有所表现,所以周公有历史上称道的“制礼作乐”。三国时魏文帝命令大臣修类书《皇览》,分四十余部千余篇,达八百余万言。南朝梁武帝敕修类书《华林遍略》七百余卷。唐太宗敕修《文思博要》一千二百卷。这些大书都失传了。传世的大书有著名的宋四大类书:宋太宗敕修《太平广记》五百卷、《太平御览》一千卷、《文苑英华》一千卷,宋真宗敕修《册府元龟》一千卷。明代永乐皇帝诏修《永乐大典》,希望越大越好,他亲自过问皇家藏书,建文渊阁以储之。《永乐大典》作为永乐皇帝重视文化事业的标志物,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非常值得骄傲的一部大书,尽管它在庚子事变中已被破坏,存世仅百分之四,但风采依然不减。
    清代康煕皇帝诏修《全唐诗》、《佩文韵府》、《康煕字典》。康熙皇帝的第三子成亲王胤祉的门客陈梦雷修了一部一万卷的大书《古今图书集成》,雍正四年用铜活字排印,达五千零二十册。这些都是具有重大历史影响的文化遗产。
    乾隆皇帝是一位非常有作为的帝王,有所谓“十全武功”,怎样在文化上超越前代,怎样超越他的祖父?这个问题自然会提到面前。
    那么,修《四库全书》这个想法是怎么来的?历史上认为有两位学者的贡献不可埋没。一是周永年,二是朱筠。
    周永年为修《四库全书》作了理论上和框架上的准备。周永年是山东历城人,乾隆三十六年进士,从年轻时就喜欢读书、藏书。他是一位非常伟大的人物,因为在二百年前的乾隆年间,他就想办一个图书馆。他联络曲阜的大学者桂馥,北京大兴县的大学者翁方纲,把家里的书拿出来,办了一个“借书园”,主要的书都是周永年节衣缩食购置的。在中国两千年的历史上,愿意借书给人看的,不乏其人,但是,不愿借书给人看的,却占绝大多数。甚至有的人在书上盖上一方印:“借与鬻人为不孝”。钱谦益绛云楼为当时海内私人藏书之冠,后来一把火烧了,他的朋友曹溶(秋岳)去安慰他。他告诉曹溶:“古书不存矣!”曹溶批评钱谦益:“片楮不肯借出,仅有单行之本,烬后不复见于人间。”周永年就不同,他要主动借书给人看。他自己这么办还不行,还想出个办法加以推广,他写了一篇文章,叫《儒藏说》。文章缘于明代学者曹学佺给藏书家徐??的信,信中说:“释、道有《藏》,独吾儒无《藏》,可乎?仆欲合古今经、史、子、集大部,刻为《儒藏》。”曹学佺是想编刻一部大丛书,叫《儒藏》,周永年则认为《儒藏》应当作为一种类似图书馆的形式而存在,他希望“千里之内有《儒藏》数处。”好学之士可以到这里读书。各处《儒藏》内容一致,用别的地方的书活版排印补上,各处互相呼应,互相补充,永远也不会让书消亡。他的设想即使在今天也不落后,那时没有互联网,如果有,周永年也许会第一个宣传互联网。周永年写成《儒藏说》,就到处宣传推广,当然根本问题是经济问题,他是不可能办成这么大的事业的。但是他宣传的《儒藏》是一部包含经、史、子、集的大丛书,要藏在多个地方,内容是一致的,换句话说是一式多份,藏在多处,而且是供人阅读的。所有这一切,都与后来乾隆皇帝敕修的《四库全书》有很大程度的相似,这绝不是偶然的。周永年为什么被征调到四库馆里去修书,又为什么能成为三百多位馆臣中的四大骨干成员,这与他到处散发《儒藏说》有着显而易见的关系。所以学术界认为周永年《儒藏说》为《四库全书》作了理论和框架上的准备。
    朱筠是《四库全书》的直接引发人。乾隆三十七年正月初四,皇帝下旨,要求各地总督、巡抚、学政献书。目的是为了丰富皇家藏书,备学习研究之用。值得注意的是,乾隆帝举到一部大书,那就是《古今图书集成》,他认为这部书“极方册之大观”,是叹为观止的鸿篇巨制。但是乾隆皇帝也实事求是地指出它的不足,那就是“因类取裁”,“不能全载原文”。他认为这样就使许多书失去全貌,无法看到它们的全部。所以,他要求各地献书,以达到“副在石渠,用储乙览”的目的。他认为只有通过这些原书,才能“沿流溯源,一一征其来处”。总之,这次要求各地总督、巡抚、学政搜集图书,是供充实皇家藏书的,没有明确要修一部大书的意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