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合同而化”的历史通感(2)

http://www.newdu.com 2018-07-20 东方早报 程念祺 参加讨论
    更值得注意的是,先生认为这种“合同而化”,也应成为当时普通教育的原则。在先生看来,当时社会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学问和事业的隔绝”,以至大多数具体任事的人,认识不到要对其所任之事的缺点加以改良,或对其所规划的事业存有改良的愿望;社会因此而呈现盲目、因袭的状态;而仅凭少数人来承担改革社会的责任,“必至于举鼎绝膑,本来的目的未达,反生出种种祸害”。但是,究竟“如何使人人有改革的志愿,了解改革的意义”呢?先生认为,这就要在普通教育中,贯彻将书本知识与眼前事实“合同而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毕业后到社会上做事,也要有“学问”的眼光;学生不论所学为何,“对社会国家,都要有一个相当深刻的认识”;通过这样的教育,可以“使其影响扩大而及于全社会”,形成“教化”的力量;只有这样的“教化”,才能使做事的人都有一点“学问”,“看出当时社会的需要,决定其行动的方向与方法”。
    毋庸讳言,稍有些世故的人,对先生这样的想法,恐怕都会觉得未免太不切实际。先生自己对此亦不免有知其不可为而为的无奈。抗战期间,先生回乡教中学,曾与学生约定,每天抽一小时“不谈读书而谈书以外的事实”,意在引导学生随时将书本知识和眼前事实相互印证,“使书本和事实,逐渐地打成一片。然而,来的都是喜欢读书的人,所谈的也都是书上的话”,“因为有许多问题,离现实太远了,竟无法引而近之”。先生甚而感叹那些“会说读死书无用,学问要注重现实的人”,“较诸只会读书的人,成绩更恶劣”,“大都是没有研究性质的人”。但他仍坚持认为,这“并不能作为读死书的人的藉口”。先生一生从事教育,旨在教人如何读书,而不是读死书;教学生将书本和事实“合同而化”,也是先生要对读死书的教育进行改良的一种实践。
    史学研究,在某种意义上说,当然可以纯粹是对过去的事实的发现;“旁征博引”的考据,亦足以让人佩服;至于宫闱秘事、才子佳人、阴谋秘计等等,那真是可以引人入胜了。但是,史学家所真正致力的,是获致对历史“一般状况”的深刻理解和阐释。虽然,“状况原是要靠事实然后明白的”,但史学家追求的事实,是“‘足以使某时代某地方一般状况可借以明白的事实’,而不是无意义的事实”。而这所谓的意义,在先生看来,就是“若真知道历史,便知道世界上无一事不在变迁进化之中,虽有大力莫之能阻了。所以历史是维新的证佐,不是守旧的护符”。
    读先生的书,深感先生不是属于过去,而是属于现在。先生强调“合同而化”,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为了以现实为理解历史的钥匙,增进对今天的认识。惟此,“合同而化”,不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史观。从这一史观出发,先生认为“学术为国家社会兴盛的根原”,并因此强调治学精神的纯粹,批评当时的风气,“总不免有轻学术而重事功之见。而且谈起学术来,还要揭举着‘有用之学’四字。其实,学问只分真伪,真正的学术,哪有无用的呢?”先生以中国历史上的玄学、佛学与理学的兴盛为例,指出这些学说的兴盛与五胡乱华,以及辽、金、元时外族入侵正有莫大的关系,岂可以“不切实际”、“空言误国”视之。先生举例说:“理学讲尊王攘夷,严义利之辨,重君子小人之别,遂使中国之民族主义,植下深厚根基,异族的压迫愈甚,我族的反抗亦愈力”;“试看明清之际,抗节不屈,以其心力,栽培光复的根基,全是一般理学名儒,就可知无用之用了”;而“西力东侵以来,新旧相形,情见势绌,正是我国的文化,需要一个大变动的时期”;“尽瘁于旧学的人,因时局的紧张,反有舍弃其纯粹治学的精神,而趋于应用之势”;“需要纯科学甚亟,中国近代学者的精神,其去纯科学反愈远。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看似无关实际,其实此为整个民族趋向转变的一个大关键。非此中消息先有转变,时局是不会有转机的”。接着这样的话头,先生高度评价蔡元培主持北大,“能使各方面的学者同流并进,而给予来学者以极大的自由,使其与各种高深的学术,都有接触,以引起其好尚之心”;“风气一转变,就无论什么事情,都转变了”;“其机甚微,而所动者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