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小众的趣味

http://www.newdu.com 2018-07-20 外滩画报 蝶小枫 参加讨论
    选择人满为患的双休日去书展实非上策,让我能起个大早赶去凑这个热闹的理由,竟是一场听众寥寥的古籍讲座。早在活动前,我就已预料到场面之冷清,艰涩枯燥的碑帖古籍,谁爱听呢?但是,场内外强烈的人流对比,还是给我留下了至深印象。
    环顾四周,除了统一着装、佩戴胸牌的工作人员外,就是我这类可归为“附庸风雅”的爱好者,不过这一次“附庸风雅”的听众显然少得有些可怜。讲座伊始,不明真相者就开始陆续离场,让本就零落的座位席,最后只剩得不到十人,场面一度陷入尴尬,迫得台上的演讲人不得不自嘲为小众趣味的推广者,恐怕是历届书展都难得一见的景象吧。
    其实,讲座的内容远非想象那般深奥难懂,来自上海图书馆的碑帖专家回忆了自己与古籍结缘的二十年,乃至参与编撰出版“翰墨瑰宝”系列的种种机缘巧合。生活化的描述,甚至让人有些小失落,我可是冲着这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四欧宝笈》来的啊!它是欧阳询四碑宋拓之名品,出自民国海上书画鉴定大家吴湖帆之旧藏秘宝,珍罕难得,吴老更因之将斋号命名为“四欧堂”,足见其在他心中的地位。
    令人欣喜的是,不多的听众中大部分都是与我相仿的年青人,这倒是让上海图书馆的副馆长颇感意外,一度想破例反过来问我们几个问题。无奈时间有限,碍于下一场签售活动的读者已蜂拥而至,急不可待地想占据有利位置,只得打断,留至来年书展。
    当我一走出讲座所在的第三活动室,面对书展中央大厅沸腾之景,忽生错觉,仿佛刚才的空间存于尘嚣之外。努力自潮水般的人流中拨开一条道,拾阶而上,到达了书展古籍之旅第二站——“首届全国推荐优秀古籍整理图书主题展”,可惜展览采用的还是八十年代的陈列方式,不过,在这精选的 91 种图书中,不乏难得一窥的精品,它们分门别类、巨细靡遗,共同组合与勾勒出一整套中国历史。即便如此,这穹顶之下的展览亦如讲座,乏人问津,偶有侧目,也是匆匆掠过,毕竟是动辄十几二十册的古籍巨著,对当下的生活而言,太过沉重。
    几乎是被人流推着前行,再至九华堂的旧版线装书专区时,我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斜倚着身躯,不为所动地翻阅着,仿佛将身旁的嘈杂与人流都抛在了另一时空。不知他在此处待了多久,那份专注的神情令人动容,我想到了民国时期的藏书大家袁克文,整日坐拥书城、摩挲善本秘籍,终成一个时代的特殊印记。
    虽说古籍的阅读与收藏,难以在大众层面得到普及,但这“小众的趣味”从未因时代更迭而消亡,它潜流般地存在,兴许代表了某种希望,“博古方能通今”,因此在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专区,依然可见得不惜重金购得全套古籍的读者,我在他们脸上捕捉到的是读书人平淡而知足的神情。
    诚然,我这趟并不深入的书展古籍之旅,只不过是一个起点,惟有深度阅读古籍才有可能真正进入。它就像一个珍贵的容器,储满了幽不可测的历史魔力,仿佛前人将智慧都悉数藏于字里行间,通过后人不倦的阅读而逐一揭秘,呈现一个丰饶的世界,连接未来。
    想来,这不单单是古籍收藏者的乐趣,应该也是“读书”这个行为本身的深意所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