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月下花神言极丽——蔡瑶铣传》后记

http://www.newdu.com 2018-07-20 易文网 胡明明 参加讨论
    2004年写过一本关于蔡瑶铣的书叫《走进牡丹亭》。书名是请马季先生题写的,因为我知道蔡老师的爱人马树铭先生是马季先生的弟弟,所以在讨论谁写书名的时候,我立刻就提出请马季先生题。马先生的毛笔字在相声界是很有名的,我曾有幸求过马先生一幅字,很快马季先生就从广州把写好的书名寄过来了。
    书中有关蔡老师经历的素材出自她的口述,全书则由我执笔撰写。还记得当时因为要赶时间,全书小样刚出来我和蔡老师说,出版社只给3天时间,就3天,请她抓紧审稿,因为这本书要赶在纪念她从艺50周年演出活动之前印出来。3天后蔡老师如期把审读后的书稿拿回来了,几乎没怎么改动,书稿第一页是她本人同意出版印刷的签名。她告诉我,她把自己关在家里逐字逐句仔细看了3天。
    我知道蔡老师是心很细的人,尤其是写她自己的书。很快书印出来了,第一时间我拿给了她。书递给她的一刻,我明显感觉到蔡老师拿书的手在微微颤动。
    蔡瑶铣是北昆历史上第一位出自传的在职演员。
    还记得2004年12月25日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场,在纪念蔡瑶铣从艺50周年演出活动开始前,蔡老师身着黑色呢大衣,脖子上围着一条红色长围巾在剧场前厅伏案为观众售书签名的那一刻。那一刻,被我记录在了相机里。
    在纪念她从艺50周年的演出中,蔡瑶铣亲自出演了她的成名作《西厢记》。本来她要演全剧的,但只演了一半就换了她的学生来演,我得到的消息是因为蔡老师身体不适。以后的一段时间我还能经常见到蔡老师,她还告诉我由台湾陈彬女上记录整理的她的自传体图书《瑶台仙音——我的昆剧艺术生活》也快出了,我为蔡老师高兴。
    2005年8月的一天,蔡老师见到我说,她要去医院检查身体。她还说,她刚买了新房子,正在装修,装修好了让我去看看。我记忆中的蔡老师经常去医院检查身体,我就陪她去过几次。她在灯市口的老房子我也是经常去,为她写书期间就去过好几次,所以当时我并没太在意。然而很快就听说蔡老师得的是胰腺癌,我不敢相信,立刻约侯少奎老师一起赶往友谊医院,看到了躺在病床上身体已经很虚弱的蔡老师。蔡老师见到我们只是微微点点头,看得出她连说话的气力都没有了。 退出病房时,蓦然瞥见她病房的床头柜上放着一本《走进牡丹亭》。之后我又去了一次医院探视她,那时她已经完全陷入了昏迷。
    蔡老师的生命在2005年11月30日不幸戛然而止,那天天气很冷。
    蔡老师的悼词是我写的。那一刻我傻傻地坐在电脑前发呆,半天一个字没写。我知道那种“官样”的“冰冷”的“墓志铭”写不出我心里真实的感受。
    她走得太早,太突然。“曲曲柔肠碎”,至今想来令人感伤。
    蔡瑶铣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由学校培养出来的昆曲演员,她所在的班级被后人称为“昆大班”。就是这个1954年成立的“昆大班”,在以后几十年里,成为培养昆曲演员最成功的“样板”,成为昆曲界的荣耀和品牌。“昆大班”演员成材率之高,舞台艺术青春之长久,市场号召力之大,至今让所有各昆曲院团的“团带班”或以其他方式培养出来的前辈与晚辈的昆曲演员们难以望其项背。
    直到现在,人们都很难想象,当今昆曲舞台上如果没有“昆大班”培养出来的演员会是什么样子。
    说到“昆大班”的培养方式,当年“传字辈”的老师们无疑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从苏州“昆剧传习所”出来的这些“传字辈”艺人,在动荡的年代坚守清贫,潜心学艺,成就了他们人人会吹笛、个个会拍曲、每每能教戏、行行皆通晓的高超本领。名师方能出高徒,由他们这些有着深厚古典文化修养的昆曲全才带出的“昆大班”,就如昆曲中的“清华”和“北大”!“厚德载物”.“兼容并包”,人才质量之高也就顺理成章不足为奇。
    当年的“昆大班”是幸运的,有这样一批好老师。虽然当时的教学与生活条件等无法和现在相比,但当时艺术氛围、师资水平、教学质量等却让现在的人们羡慕不已。
    可惜的是快60年过去了,一个甲子之后,“昆大班”仍是只此一家,再无分号。从“传习所”到“传字辈”,再到“昆大班”,是一条明晰的传承脉络。可到如今,笛声曲声,声声已成为“前世绝唱”,而“昆大班”培养出来的这些艺术家也都年已古稀,两鬓斑白。如再让当下这些“昆大班”出来的名家续前辈老师之弦,恐迟矣,晚矣。
    我不知道今后“昆大班”的“神话”还会不会“重现”,能不能“复制”。毕竟现在是个浮躁的年代,毕竟“昆大班”培养出来已经成为昆曲名家的这些人没能再像他们“传字辈”老师那样能相对集中在一起潜心地手把手地去教学生。虽然这些人,人老心不老,仍奔波于各类舞台演出,观众饱了眼福,可从传承意义上讲,和当年潜心教学的“传字辈”老师们比,显然还是有些许遗憾。“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等到他们都演不动的时候再去静下心来教学生,恐怕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要知道当年“传字辈”这些老师们教“昆大班”时都才四五十岁的年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