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刺猴”和阴刻字

http://www.newdu.com 2018-07-20 东方早报 高山杉 参加讨论
  2001年6月20日至7月4日,东京大学附属图书馆举办过一次“东京大学所藏佛教关系贵重书展”,同时刊出《东京大学所藏佛教关系贵重书展——展示资料目录》。这次书展中比较引人注意的展品,是一批梁素文旧藏西域出土写本和印本残片。佛教学者百济康义(1945-2004)对这批残片做了初步调查,编出《西域诸语断简集(19·20)调查中间报告》,收于《展示资料目录》第20-24页。百济报告分两部分,分别是《内容暂定目录》和《回鹘语祈愿文(A-05)之原文与日译》。
    复旦大学历史系余欣教授《博望鸣沙——中古写本研究与现代中国学术史之会通》(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6月第一版)一书第五章《又见“素文珍藏”:东京大学附属图书馆藏敦煌吐鲁番文书研读丛札》(第161-184页),根据自己阅读原件时所作笔记,以及从馆方申请复制得到的原件彩色照片,并参考百济的《内容暂定目录》,对东大附属图这批西域残片作出详细介绍,原件上的题跋也一一做了录文。
    不过余教授的录文和介绍有些地方实在无法让人满意。比如回鹘文印本《摩利支天经》第二张残片上面的张培恺跋,余教授录文作:畏吾儿稍近中国文化,至刻劂犹能精细若此。古时玉楮刺犷,殆非妄语,乃艺术而下自好者,不为坐今千年,工无进化,惜哉!宣统上章淹茂冬十二月朔观畏吾儿古刻,因识数语以志慨。张培恺。(《博望鸣沙》,第180页)
    与书前所附张跋的彩色图版(图伍-7)对看,感觉文义有多处无法贯通,“玉楮”后面的“刺犷”二字尤其刺眼,显然录文有误。于是请教深于此道的友人B和E,E很快发来自己的录文:
    畏吾儿稍近中国文化,其刻劂犹能精细若此,古时玉楮□□,殆非妄语。乃艺成而下自好者不为,坐令千年工无进化,惜哉!宣统上章淹茂冬十二月朔,观畏吾儿古刻,因识数语以志慨。张培恺。
    根据E的录文,可以看出余教授把“其”、“成”和“令”三字,误读成了“至”、“术”和“今”,而且断错了“不为”二字。名校教授犯这种错,也难怪会让以“民科”自居的E诧异道:“这是历史学教授认的字?没进门啊,无语了。”至于“玉楮”后面那两个字,也就是余教授读为“刺犷”者,E表示不认识(这是因为图版过小,无法看清),并推测:“必是与‘玉楮’同义,即工艺极为精巧但无实用的物事。”
    不久B也回了信,提出“刺犷”似是“刺猴”之误读。“刺猴”一般作“棘猴”,典出《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的卫人请以棘刺之端刻为母猴故事(《汉语大词典》“棘猴”条),张跋用之形容回鹘文印本雕版工艺的精细。《五杂俎·人部一》有“棘猴玉楮,非不绝人伦、侔化工,几于淫矣”的说法,张跋的“玉楮刺猴”正是“棘猴玉楮”。至此,张跋录文以及“刺犷”问题已被E和B解决。
    我一直看不到《东京大学所藏佛教关系贵重书展——展示资料目录》,好在最近同事H女士赴日访学,于是就托她帮忙复印了一份。将百济目录与余教授文章对读,我发现还有一个问题。印本西夏文佛典残片第二种,余教授介绍说“其中有一阴刻字混入,盖雕版之误”(182页)。所言“阴刻字”者,指的是刻本中黑地白文之字。“有一阴刻字混入”,应是采自百济目录的“陰刻の一字が混る”,而“盖雕版之误”则是余欣教授自己的主张。我最近正好对这张残片重新做过考证,纠正了荒川慎太郎先生将其比定为出自《大智度论》的旧说(参看我给武宇林和荒川慎太郎主编的《日本藏西夏文文献》所写书评,刊于陈贻绎主编的《中西文化交流学报》,第四卷第二期,2012年12月)。其实残片中的阴刻字不是一个,而是两个,我已经分别考证为是“注”字和“竟”字。此二字绝非“雕版之误”,而是残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考定直接关系到这张残片内容的确定。余欣教授大概是把阴刻字想象成字刻错后进行挖改所留下来的痕迹,所以才会说“盖雕版之误”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