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城市书写及现代阐释(5)

http://www.newdu.com 2018-07-20 易文网 孙逊 刘方 参加讨论
    中国古代小说中,许多发生在城市中的故事,都是以上元节为背景展开的。《包龙图百家公案》中的《金鲤鱼迷人之异》,是从“上元佳景,京中放灯甚多”生发出来;《东京判斩赵皇亲》也是从“是时正月上元佳节,西京放灯甚盛”,刘娘子出门观灯,引出一段悲剧故事;(29)而话本《张生彩鸾灯传》,同样是从张生元宵观灯,引出一段佳话;(30)话本小说《戒指儿记》中的陈玉兰,是在元宵灯夜听到阮华吹出的箫声清圆悠扬,“一时间春心摇动”,萌生“窥玉”之意;《志诚张主管》写张胜与小夫人“鬼魂”的遇合,也发生在元宵灯夜……可见上元灯节,是引发和产生小说故事的不竭源泉。
    对于诸如上元灯节这类发生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文化活动,巴赫金的狂欢节理论可给予深刻的揭示和解释。巴赫金指出,在狂欢节式的节日庆典中,距离感消失在狂欢中,人们暂时从现实关系中解脱出来,相互间不存在任何距离,致使秩序打乱,等级消失,从而产生出一种乌托邦式的人际关系。人们在常规生活中为不可逾越的等级屏障分割开来,相互间却在狂欢广场上发生了随便而亲昵的接触。“在狂欢中,人与人之间形成了一种新型的相互关系,通过具体感性的形式、半现实半游戏的形式表现了出来。这种关系同非狂欢式生活中强大的社会等级关系恰恰相反。人的行为、姿态、语言,从在非狂欢式生活里完全左右着人们一切的种种等级地位(阶层、官衔、年龄、财产状况)中解放出来。”(31)正是上元灯节中城市市民的狂欢,使小说人物打破了平时森严的等级秩序,为他们彼此亲密和亲昵的接触提供了最佳的时机。而宋代社会经济的繁荣与城市市民的急遽增长,也使元宵节的狂欢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庞大的消费群体。难怪众多宋人笔记对元宵灯夜都有动人的记述,吴自牧《梦粱录》卷1《元宵》载:元宵灯夜,汴京城里,“公子王孙,五陵年少,更以纱笼喝道,将带佳人美女,遍地游赏。人都道玉漏频催,金鸡屡唱,兴犹未已。甚至饮酒醺醺,倩人扶着,堕翠遗簪,难以枚举。”周密《武林旧事》卷2《元夕》则记载临安元夕,不仅“效宣和盛际,愈加精妙”,而且“终夕天街鼓吹不绝,都民士女,罗绮如云”。如果说笔记所载是一种历史的真实,那么小说所写则是艺术的真实,《大宋宣和遗事》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上元看灯的人丛里,一个妇人吃了御赐酒,将金杯藏在怀里,当下被拿住,有阁门舍人将偷金杯的事,奏知徽宗皇帝。圣旨问取原因。妇人奏道:“贱妾与夫同到鳌山下看灯,人闹里与夫相失。蒙皇帝赐酒,妾面带酒容,又不与夫同归,为恐公婆怪责,欲假皇帝金杯归家与公婆为照。”并有一词上奏天颜。徽宗览毕,就赐金杯与之,再令妇人做一词。女子领了圣旨,口占一词,徽宗见了此词,大悦,不许后人攀例,赐盏与之。(32)无论是笔记还是小说,这些描写都真实反映了在节日的狂欢中,颠覆了日常生活原来预设的礼法和时空秩序,打破了日夜之差,男女之防,贵贱之别,从而提供了男女相处的机会,于是许多小说中的幽会与艳情,便放置在这样的公共空间中,演绎出种种悲欢离合的浪漫故事。透过小说元宵夜狂欢节的有关描写,我们可以大略窥见作为文化表征的城市文化空间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以及作为这个空间主体的市民的梦想与追求。
    三、市民生活空间:城市的灵魂与血肉
    房屋只构成城镇,市民才构成城市。(33)——卢梭
    市民构成了城市日常生活的主体。然而,市民阶层的崛起和壮大,是伴随着城市空间由比较单纯的突出其政治功能,到发生了西方学者所称的“至北宋而达于顶点”的“城市革命”,(34)形成政治功能与商业功能并重的城市才出现的。正是市民日常生活的丰富性,使城市的空间变得更加生动鲜活。
    使城市变得鲜活的,首先是发迹变泰的平民梦想。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说话有四家:一者小说,谓之银字儿,如烟粉、灵怪、传奇、说公案,皆是搏刀赶棒,及发迹变泰之事。”(35)发迹指由卑微而得志显达,或由贫困而富足。变泰犹言否极泰来,谓逢凶化吉,遇难成祥。发迹变泰可谓画龙点睛,彰显出了古代小说在反映市民日常生活方面的重要内容与特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