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忠于学术典范长存(2)

http://www.newdu.com 2018-07-20 文汇报 杨明 参加讨论
王先生的这一论断,今天看来也许不觉得有何奇警之处,但若置于当时的历史环境之下,就显示出令人瞩目的光辉。为什么那么多学者认为刘勰“风骨”的涵义包括思想内容的纯正呢?那其实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文艺观有关。那种文艺观强调文学艺术是为政治服务的工具,因而重视内容远远超过艺术形式,动辄指斥所谓“形式主义”。人们“甚至一提到形式问题,就担心会犯形式主义的错误”(曹道衡先生语)。这样的观念,那时是深入人心,天经地义。那么很自然地,讨论“风骨”涵义时,就指向了思想的纯正等,而不愿相信刘勰所论只限于艺术风貌方面。王先生当年提出自己的观点,几乎是“孤军奋战”。但他只知道做学问要实事求是。
    说起当年的学术环境,我想,今天的学者,即使已经五十多岁,怕也很难想象,甚至会觉得匪夷所思。今天强调的是和谐,当年讲的是斗争(而且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今天倡导的是“人性化”,当年则狠批“资产阶级”人性论;今天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视为高尚的人格境界,当年灌输的是“驯服工具”论;今天谈论学术研究的独立性,当年将学术文化为政治服务视为最崇高的使命。思想改造,从建国伊始发端,一阵紧似一阵地持续几十年,其间既有狂风骤雨,也有“和风细雨”。不久前读到虞云国先生发表于《东方早报》的《〈学习与批判〉里的海上学人》,说到不少学术界的精英当年的表现,也言及王先生与其他先生联名发表的《试论屈原的尊法反儒思想》、《读洪皓〈江梅引〉》。虞先生强调对历史——包括学术史进行反思,我深表赞成。但我想说的是,为了反思得深刻,就必须具有“了解之同情”,即深入细致地了解当时的学术环境。即以所谓“评法批儒”而言,当时许多学者并不清楚其背景,而是更多地视之为一个学术性命题,以为或许可以借助“儒法斗争”来说明历史的发展规律。虞先生提到的那两篇文章,就是在那样的情况下发表的。事实上,王先生在整整十年内,不得不停止了几乎全部研究工作。据我所知,当时王先生的学术活动,除了那两篇联名之作,就只有与中文系、历史系的先生们一起注释《天对》、《天问》,还有参加校点《新唐书》、《新五代史》。既然坚持求真求是,就不可能写出符合当时政治需要的文章。“文革”刚结束,先生便做出了这样的总结:虽然一般学者不可能了解“四人帮”的阴谋,不可能知晓许多事件的政治背景,但只要坚持从资料出发,实事求是,就能够不上当、少上当。这是先生亲口对我说的。
    王先生是一位普通的学者,不是什么叱咤风云的风头人物,也不是先知先觉者。他的文章,读起来很平和,不作惊人之语,无剑拔弩张之势。但他很了不起。了不起就在于忠于学术,坚守学者的良心。古人说,文章乃“不朽之盛事”。先生的成果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先生的学术品格所具有的典范意义,更将如日月之悬,光景常新。
                    2014年2月9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