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朋友眼中的张晖

http://www.newdu.com 2018-07-20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3月22日 ,张晖逝世一周年之际,他的众多同学好友聚集上海,聊他这个人,聊他的学问,聊他的一些事,怀念他们一起走过的上世纪九十年代。
    他中学时成绩一般
    维舟(张晖的挚友、人生知己)
    我和张晖是崇明中学同学,都对文史感兴趣。我们还是前后桌,两个人都住读,都是农村出来的,有事没事就聊两句。我们那时在班上成绩也就一般,十名左右,但我们两个人都花了大量时间在课外读古典文学的书,课堂上不教这些,考试也不考,所以语文老师很长时间都不知道张晖喜欢这些,他作文也并不突出,写的东西或者喜欢看的都是当时中学生不看的,比如他痴迷《红楼梦》,不是简单地读两遍,而是从各种渠道搜集关于《红楼梦》的书,高三毕业时就已经收集超过一百本了,其中还有关于研究《红楼梦》的辑刊。
    我们两个人都喜欢诗词,我有一本关于唐宋诗词的手抄本借给他看,他看过好几遍才还给我,那时就开始对龙榆生感兴趣。后来比较遗憾,我们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高考的时候他希望我也能考到南京大学去,但我想上复旦中文系。历史有很多偶然性,是我们不能预见的,就像我也没想到现在坐在这里和大家谈张晖。但有些也是必然的,张晖耐得住寂寞,比较执著,能把一件事做得比较深。
    他爱吃甜食
    万静(张晖本科到硕士的同学)
    张晖去世一年了,一年以后才能以乐观的心态来谈论张晖及和他有关的事情。他在本科的时候,就已经写成了《龙榆生年谱》,我们对他的佩服之情是无可言喻的。大学的时候张晖家境不是很好,生活非常节俭,印象中他永远穿着一件灰乎乎的棉袄,也就是后来大家都叫他“老灰”的原因。他很节俭,女生比较喜欢买零食,就会和张晖一起分享,张晖就会像个小孩子一样非常高兴。那时有一种长条的饼干,前面有一块杏仁,大家都特别爱吃,那也是张晖很喜欢吃的甜食之一吧。没听说张晖有什么特殊的爱好,平时除了看书就是去图书馆,唯一一个和我们比较接近的爱好就是吃甜食。
    他有当月老的梦想
    小旁(张晖南京大学硕士同学)
    张晖和我的渊源是他给我做了媒,他当月老的梦想在我身上得以实现。那是好多年以前,那时我还没有男朋友,在MSN上看到张晖,就和他聊了几句,我妈就像个侦探一样窥探我,我就把张晖的情况跟她介绍了一下。我妈就说,那你可不可以让他给你介绍一个和他一样的“老灰”呀?我当作玩笑告诉了张晖,结果他真的促成了一段姻缘。现在回忆起来,他带给我们的快乐多于哀伤。张霖(张晖妻子)在回忆文章里说:张晖是一株人文主义的蒲公英,让我们在泪水中得大欢喜。回想起这个朋友,我们在悲伤中还有淡淡的欢喜。
    他是令人好奇的室友
    麦克(张晖在香港科技大学的室友,和小旁是夫妻,张晖是他们的介绍人)
    我去香港科技大学之前,以为那就是个纯理工的学校,到那儿后发现宿舍里有个读文科的室友,当时感到很好奇。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们都认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老灰的出现就在我们宿舍里激起一片波澜。宿舍里其他3人都希望和老灰有交往有争论,都想发表对文科问题的看法,然后看看老灰是如何想的。他从另一个角度帮助我们分析问题,对我们做学问很有启发。现在很多高校搞通识教育,希望学生有全面的能力,我与老灰交往印象很深的就是,他说我们的教育太不重视文科了。
    他怀有高远志向
    陈建华(张晖在香港科技大学时的老师)
    在我的印象里,张晖是一个阳光青年,所以想到他的离世,我现在坐在这里还是会很难过。
    香港科技大学是美国式教育,受聘的导师大部分是美国人,文科着重于理论的训练,首先是语言方面,然后是解读文本的技巧。如果你没有外语基础,会发生“文化冲撞”,也有一些同学学不进去或者依然故我,还有一些同学会出现两难适从的状况。张晖在求学中虽然也经历了文化冲撞,但你说他聪明也好,说他不激进、不盲目跟从理论也好,之所以他能够顺利完成学业,还做了一部有质量的“诗史”论文,这跟他有扎实的基础、比较努力有关之外,还因为他已经知道怎么在中西文化之间进行选择,而这种选择是开放的,在当中有充分的资源可利用。他来香港后很快就把香港的旧书店都走遍了。他是怀着一种高远志向的,对于文化的关怀是非常强烈的,这种关怀也促使他不断地把自己融入到一个大传统中,这个大传统的前辈包括王国维、陈寅恪等这些大家,成为他的楷模和动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