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从“焦虑”到传统 ——北宋士大夫的审美思想与追求(3)

http://www.newdu.com 2018-07-20 参差计划 朱刚 参加讨论
    从许多角度都能发现“文”与各种男性典范间的对应。有君子之“文”,相应也有美学家之“文”、享乐者之“文”、词人之“文”、花卉鉴赏者之“文”。前者反对伤感的精致,后者却并不如此。宋代的儒家和新儒家(包括哲学家、史学家和政治家)中从来不乏推举君子之文者,但从我们考察过的那些人及其言论中,却时常能看到对后一种文的好尚倾向(当然,也有人,如欧阳修同时具备这两种文的特点,分别体现在不同的心境和表达方式中)。但似乎没有一个现成的词能准确地归纳这种与“君子之文”相对的“后一种文”(其实包含了几种不同的“文”),这一点很麻烦。最接近的应该是“文人之文”,但“文人”一词又过于宽泛,仍不理想。或许“才子”更能代表这后一种文的好尚群体。当然,“才子”在元明清文化中有更固定的所指,但它与前代这一群体存在着很多共同点,也同样能接受男性的敏感和多情,宋代的这“后一种”文人其实可以看作是元明清“才子”的先驱。(第278—279页)
    这段话概括地提示了全书“考察过的那些人及其言论”对于“士大夫”或“文人”研究的意义,而从欧阳修那样兼具“两种文”的士大夫,到偏尚“后一种文”的文人,再到元明清时代所谓的“才子”,艾朗诺描述的发展脉络是十分清晰的。
    当然,除了描述外,还须揭示“转向”的原因。笼统地说,全书考察的宋人之“焦虑”及其“自辩”都旨在于是,但从上面的引文中,我们已经可以发现艾朗诺论述这个问题时比较独特的性别视角。所谓“男性的敏感和多情”——“才子”的这种招牌性特征,在艾朗诺看来,主要是随着词在北宋士大夫社会中被接受的过程而逐渐形成的。在第五、六章中,他从性别视角出发,对一批北宋词作的写作特点作了细微的体认。我们知道,唐五代词有替女性“代言”的习惯,男性作者因此必须去体会和形容女性的“敏感和多情”。到了北宋,词中的抒情主体一步步发生变化,晏殊词“一个突出的特点便是其叙述者性别的模糊,读者在字里行间找不出任何可以将叙述者确定为女性的细节或暗示”(第197页),与此同时的柳永词也是“言情多取男性叙述视角”(第199页),下一代晏幾道的词,“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词人脑海中女孩的形象,还有她们在他心上刻下的印记”,“晏幾道是第一个将这一主题确立为创作中心的词人”(第246页),最后还有周邦彦词,“特别关注男性在恋爱中的体会”(第251页)。随着“代言”习惯的消失(这表示写词的行为被士大夫社会所接受),与词体相适应的“敏感而多情”的主人公形象由女性变成了男性。一方面,“一种偏爱自然之美与纤细风格的文学审美情趣正在词的发展中确立”(第255页),另一方面,被接受的词体也塑造着它的作者,使之向“才子”型的新男性转化。
    艾朗诺对词的论述让人耳目一新。这无论如何是个有趣的话题,除了苏轼等少数作者,只要是写词,男性作者就须改变传统“大丈夫”的自我意识,而表现出“男性的敏感和多情”。可见,尽管艾朗诺把此书的大部分篇幅让给了细致的文本解读,但从《结论》中有关“文人”的议论,我们不难了解,他其实具有非常宏观的眼光,去注视整个中华帝国后期的审美文化及其承担者。在宋代研究者通常能看到的道学、党争、民族矛盾以及一般所谓“文学成就”之外,他独具慧眼地看到了一种基于个人趣味的,精致、文雅而偏向柔情的审美意识,正在这个时代突破既有的社会观念,经历士大夫们的种种“焦虑”和“自辩”而发展起来。他谨慎而又大胆地勾画了这种审美意识的来龙去脉,证实了近世中国的这一传统,或者说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不过,伊佩霞和艾朗诺对“文人”或“才子”的描述,极易让人联想到《西厢记》中被“倾国倾城貌”惊艳的那位“多愁多病身”,还有鲁迅的一段相当刻薄的形容:“愿秋天薄暮,吐半口血,两个侍儿扶着,恹恹的到阶前去看秋海棠。”(《鲁迅全集》第六卷《病后杂谈》,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167页)在现代人眼里,这样“病态”的“才子”决不讨人喜欢,但具有艺术气质、“敏感而多情”的文弱男性,生命中的盛期和衰暮无非如此。那么我们不禁要提出一个问题:由经受了“焦虑”的宋代士大夫所建立,而被后世的“才子”们所继续的审美传统,何以走上了那样的穷途末路?当然,对这种审美传统的反思,并非此书所负的任务,但艾朗诺对其形成过程的揭示,将有益于我们的反思。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