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冷僧不冷(2)

http://www.newdu.com 2018-07-20 东方早报 冯永军 参加讨论
   1914年北洋政府开清史馆修清史伊始,张宗祥即被聘为名誉协修。修史之初,清史馆内外的许多饱学之士都曾经在体例方面提出过自己的见解,因为在传统史家看来,“书法”在修史中的重要性怎么说都不为过。作为局内人的张宗祥也曾积极向主事者上陈纂修清史之法,并附有《史目榷》《清史目拟》,《年谱》中对此稍加摘抄,正文中则未予收录。好在朱师辙《清史述闻》卷十二中收有此篇,该文可以代表张先生在史学方面的修养。在《清史目拟》里,张先生指出修清史应该仿效《魏书》,“自满洲发源至太祖皆列《序纪》”,而不能入于《本纪》,因为如果“未入关亦本而纪之,是满洲史而非清史矣”,而满洲天命诸帝“非明廷之臣子,则《序纪》所不可少”。另末代的宣统皇帝应该专列《宣统帝纪》,不应附在《德宗纪》之后,因为虽然宣统“历年虽短,实一朝兴废所关”。又有人以为应将宣统称为幼帝、少帝、末帝,张先生也不同意,因为“清廷逊位实因国体改更之故,与前史不同,国名改矣,帝号仍在,将来宣统未必终于孺子,幼、少等号皆为不妥”。又慈禧太后虽然在实际上执掌朝政数十年,按照《史记》吕太后本纪的例子,似乎应该专列孝钦本纪,但是慈禧初掌大权之时两宫听政,庚子之后垂帘听政,“虽实权在握,名则不居,且自穆宗崩后未尝一日无君,与吕后实不同矣。如谓政所自出,则《宋史》中宜先为慈圣、宣仁等作本纪,而清之前、后两摄政王亦宜各为本纪矣,有是理哉?”张先生辩才无碍,驳斥之词可谓极其有力,足以关异议者之口。至于与清廷处于对立面的郑成功、洪秀全,二人“皆非清臣,则不能目为叛逆,有正朔,有制度,则不能目为匪寇,似宜仿照《晋书》,列为《载记》”。对照后来成书的《清史稿》,我们可以看到张先生的好多真知灼见并未被采纳,如该书一开篇便是《太祖本纪》,而郑成功、洪秀全等人皆被归入列传。郑成功与张煌言、张名振列为同类尚有点道理,把洪秀全作为吴三桂、耿精忠、尚之信的同路人,则不免为人所诟病了。想来洪秀全这些人的归属,肯定是令修史者大费踌躇。即如数十年后钱仲联主编《清诗纪事》,太平天国的洪仁玕、石达开、李秀成等人居然被收入“光宣朝卷”,也同样是尴尬之事。
    冷僧先生工于书法,就连他为人开的药方,也被当作书法精品收藏。《文集》中《书学源流论》《临池一得》《论书绝句》等内容均与书法有关,彼此之间多有可互相参看之处。《论书绝句》尤多特识妙语。如《董玄宰》一首识语云:“书至吴兴,人工尽矣。人工尽则天趣减,故吴兴同时鲜于氏矫之以拙,至明而香光救之以韵。然香光胸襟虽清旷,书学则仅至唐人,故凋疏之弊,在所难免。”冷僧先生把书法放在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下进行考量,一如其论清代文学,对“王家拙处已全删,巧到吴兴不可攀”的赵孟頫以及鲜于枢、董其昌等人的书法特色做出了准确的评价。另张先生对笔毫之刚柔也有深入的认识,除了在《书学源流论》里专列《刚柔毫》一篇外,《论书绝句》里也时有论及且更为详尽,如对于“能御柔毫写北碑”的赵撝叔,称其“深明刀笔之理,最为难能”,而“所惜专用柔毫,故笔法合于古人,而转折起讫之处,因柔毫难尽其力,未能十分斩绝。点则未敢硬挑,横则收笔下垂,竖则末端略用侧锋,此皆柔毫之弊而思所以救之者也”;至于苏东坡,则是“用刚毫,而执笔过低”,可谓体察入微。冷僧先生在《书学源流论·赏鉴篇》里又拈出“忌成见、忌附和、忌妄议、忌薄今”四条原则(推而广之,用于绘画、文章、诗词等方面皆可行也),“双眼自将秋水洗”,诚多过人之论。如对在书法界享有盛誉的康有为,张先生则颇不以为然,斥之为:“其平生所书,杂糅各体,意或欲兼综各法,核其归,实一法不精。”在善书的宋朝皇帝中,张先生最推崇的不是创瘦金体的宋徽宗,而是其子“不师家法瘦金体”的宋高宗:“高宗专法右军,临《千字文》尤妙。虽微嫌肉多骨少,然宋代诸帝中,当推第一。南宋之初,书学复兴,帝之力也。”另外令我颇为意外的是,张先生对于姚鼐的书法评价甚高,其诗云:“水正流时花正开,吹箫骖鹤上瑶台。胸怀直似天心月,不受人间半点埃。”识语曰:“以书学功法求惜抱,似不及得天、西溟;以胸襟冲远谈书,则清代无出姬传先生之上者。此书中仙品也。”似更为推重。因“功力可以人求而胸襟必由天授,古来作书之人多矣,传者绝少,以此也”(《书学源流论·人异篇·胸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