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世路荣枯,够几回浅斟低唱

http://www.newdu.com 2018-07-20 新民晚报 李浔阳 参加讨论
  沐斋,本名宁锐,著名书画家、作家和学者,作品《温文尔雅》《月移花影》《空色》在爱好中国传统文化的读者中,甚有影响。其新作《兰花旨》《勾阑醉》近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台湾学者龚鹏程谓沐斋“人如其文,温文尔雅”,著名作家刘恒盛赞“沐斋以及他身边的同道,未必是这个世界中的强者,却是一批有力量的人”。在当今时代,如此这般坚守和继承传统文化衣钵,不为外物而心动者,少有;其作品素以“诗文书画学”具备而著称。
    第一次见到宁锐(沐斋),是在太湖西山岛上,他在那里调研洞庭碧螺春茶,我纯粹是周末无事去玩。那时我们比现在都年轻十岁,还残留些青春意气,在某个不知名的乡下公交车站遇见,有点像找到失散多年的兄弟。我后来也去了他所在的北京。
    再次相见是在长江边上,靖江百蔚园。百蔚园有“靖江解佩甲天下”之称,沐斋则以养兰、品兰和画兰而知名。四月十二日,百蔚园承办了一场江南最大的兰花展,沐斋作为嘉宾出席,并在兰展现场举行兰画展及新著《兰花旨》签售活动。
    沐斋北人南相,长得很白面书生,耻于言利的劣根性很强。这股子魏晋名士范儿好像很不接地气,可熟悉的人都知道,他是又好玩又性情。回头说沐斋跟百蔚园结缘,便是一段佳话。兰园的创始人刘鲁平是兰界元老,“文革”期间为保护名兰“解佩梅”历尽艰辛,终使其免遭荼毒发展壮大直至名闻天下。沐斋从未见过刘鲁平,两人连话都没有说过,但彼此闻名、惺惺相惜。刘老看沐斋的画集,只说了一句:“沐斋的画不是用钱就能买到的!”就在百蔚园承办的兰展开幕前夕,老爷子病笃,沐斋当时也在感冒中,听闻消息立刻起身作画,第一时间将一纸兰画寄往刘老家中。当家人告知消息时,持续昏睡的老人在那一刻露出一丝振奋,嘴角不住地嗫嚅。老人最终也没能见到沐斋和他的画,而沐斋此番的靖江行也便有忆故人之意。
    在滚滚红尘中淡泊名利,怀抱赤子之心,这就是真实的沐斋。然而反过来看,这种真性情也让他吃尽了苦头。上世纪九十年代是媒体的黄金时代,宁锐(早年沐斋更常用的是他的本名)大学毕业进了辽宁电视台,干了不久就辞职去考研究生,研究生毕业他进了杭州待遇最好的一家报社,没多久他又辞职当了北漂。在北京换了很多工作后,天怜有才人,他进了中央电视台一办公室,工作主要内容是吃茶看报,捎带着写点文字材料。我本以为尝尽颠沛流离之苦,他这次能安心下来,那工作收入、前景都还令人羡慕,也不耽误读书、画画,没想到他终于又辞职了,“受不了每天上班、下班要打卡。”
    沐斋在北京,很长时间栖身于和平里一间老公寓里,只能放下一张单人床和一个小画桌,我曾经形容那房间小得是“一进屋就上床”,因为除了床没地方坐,让我奇怪的是,那么小的房间,竟然能堆满书和养许多盆兰花。声色犬马的北京,高楼林立的北京,与那时的沐斋无关,我不知道在无尽无望追梦的路上,用一支不知名的画笔抵御物欲横流,他是如何度过的。在我眼里,这个时代能给艺术家的——安逸的诱惑,贫苦的磨砺,沐斋都经历了,他是这个物欲时代的幸存者。像有部电影说的,“有一种鸟是永远也关不住的,因为它的每片羽翼都沾满自由的光辉”。
    北漂十年,沐斋的世界忽然开朗。他的画受到名家推介,著作一本接一本出版,经济上也彻底改观,搬了新家,结婚了,生子了。沐斋的生活依然还是那样,看书,写字,听琴,画画,喝茶,侍候兰花,他养了二百多盆。偶然联系,我知道他并不比在和平里时压力小,甚至有时会整夜失眠。在和平里时,压力只是生活好一点坏一点的差别,我猜现在的他,有人近中年牵挂家人的烦恼,更多的是艺术上突破自己的焦虑。他和我说过,真想离开北京,找个江南小镇,盖间自己的屋子,过诗酒田园的生活。
    沐斋新出的书《勾阑醉》、《兰花旨》,与前几本书一样,流连于传统与自然间,说一些文人意趣,感动这个坚硬的世界里内心仍然有几分柔软的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