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叶燮诗论研究的时代新高度(3)

http://www.newdu.com 2018-07-20 文汇报 蒋凡 参加讨论
六、作者不仅学识渊博,而且理论悟性颇高,在文、史、哲综合能力方面,驾轻就熟;会通中西,纵横自如。特别是在中国思想史、哲学史,以及西方古典与近现代理论方面,都曾下过一番苦功夫,有较为宏通的认识。因此,尤擅于概念、观念方面的理论辨析,经常以简明的语言,一针见血地揭示了那隐藏在现象之后的理论本质。如《原诗》中的重要概念“理、事、情”中的“理”,作者明确指出:“他所讲的‘理’不是理学之理,而是构成诗趣的超越常理的‘理’,实际上就是艺术想象的美学原则。”“那种于常理不通而于诗为妙语的诗家之理,无法用逻辑语言来解释。这实际上是强调诗歌的艺术思维具有非理性和非逻辑的特征。”(见199页评)他稔熟西方理论,但并不像现在一般人那样长篇大段称引以炫奇逞博,而是称引简短生动的故事或趣话,来作为中国诗论精神的比较和烘托,这是以我为主,而非喧宾夺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对于俯仰随人的俗世诗人,叶燮劝其“痛去其自己本来面目”,以便脱胎换骨而见自我精神的思考,作者称引现代世界第一男高音帕瓦罗蒂的老师波拉的话说:“通常一个学生来向你请教时,会带来许多坏方法和习惯……如果他已定型,……要改正起来非常困难,有时几乎是不可能的。”(见第119-120页评)声乐如此,作诗亦然,音乐与文学的道理相通。这样会通中西,很生动也有说服力。
    七、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严谨学风。作者虽然对于《原诗》理论总体肯定,但并不认为叶燮的话就代表真理。比如与明代杨慎相较,叶燮对六朝诸名家的评价,泥于唐宋诗的立场而给人“向后看的感觉”,认为他对六朝诗没下过多少功夫,“因此对庾信艺术功力就没有浸淫于六朝的杨慎领会得深。杨慎对庾信的‘老成’境界,把握得非常到位”。(见第361页评)又比如对于叶燮所说“诗为心声”、“文如其人”的见解,与世人一般表示赞扬的态度不同,作者表示不敢苟同,说:“无论历来文学史的经验,还是当代文学理论的认识,都不支持这些假设。”(见第303页评)他随意举出隋代杨素,明代严嵩、阮大铖为例,具体说明“文如其人”的说法,“只在极其有限的条件下才能成立”。论断大胆而合乎实际。又如辨析叶燮《原诗》与当时岭南三家(梁佩兰、屈大均、陈恭尹)诗论的关系,《陈恭尹及岭南诗风研究》、《叶燮与岭南三家诗论比较研究》认为是叶氏受岭南三家影响,《原诗》形成在后,叶燮诗作未副其所论,故诗论不见重于时云云。作者不敢苟同,不仅以具体事实来加以辩驳,而且包括其理论之间异同的细致分辨。如屈大均与叶氏都言诗之“变”,但屈氏所言落实到杜甫所追求的“变风、变雅”,是专指;而叶燮强调的创新开拓诗风之“变”,“两者的着眼点是不同的”。(见第115页笺[二])可详参其《前言》所论。作者自认正确的就加以坚持。但对于自己论述有误者,作者同样勇于改正。如《原诗》“窃陆游与范成大……婉便秀丽之句”,作者《王渔洋与康熙诗坛》误以此指钱谦益,而陈伟文据文献指证相示,“认为叶燮此处是针对论诗9牾的汪琬而发”。作者表示:“其说甚确。谨识于此,并致谢忱。”诚恳接受批评,表现了实事求是的严谨学风。这也说明《原诗笺注》并非尽善尽美,如“风人永言之旨”,注称“风人,诗人”,实际上应是古人视为经典风范的作《诗》三百篇之人。未知读者以为然否?但美玉微暇,无伤大雅,读者当能明辨。
    总之,蒋寅《原诗笺注》标示了叶燮诗论研究的时代新高度。千帆先生虽未及见,但由入室亲炙的弟子完成这一力作,如若天上有知,定然引为骄傲,而稍减我的负愧之心。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