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叶燮诗论研究的时代新高度(2)

http://www.newdu.com 2018-07-20 文汇报 蒋凡 参加讨论
三、“笺”的部分,包括重要诗学概念之阐释,诗学背景资料之发掘,前后人相关论述之注录与比较。这一部分,在汲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有了长足的发展进步,许多史实背景的介绍与铺叙,实际上不乏新的发掘,所得来之不易。许多或是异代纵向、或是同代横向的比较研究,大大有助于阐述叶燮《原诗》的理论实质。至于诗学概念之阐释,作者极其重视而尤见良苦用心。如《原诗·内篇上》“因流而溯源,循末以返本”句,何谓“返本”?其笺释引用《易·复卦》彖辞和王弼注,又征引钱谦益文章著作,再称引叶燮《己畦文集》卷五《则学草堂记》,多方比较之后,把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返本”这一重要概念,叶燮是如何巧加变化来运用的,说得一目了然:“《原诗》中‘本末’的概念多近于源流,所以这里的反本,即上溯到诗歌的源头《诗》三百篇。”(见第2页笺[一])又如戏曲讲“本色”,诗歌也讲“本色”,叶燮《原诗》有“唐人本色”之言,何谓也?作者笺曰:“本色为古代诗论的重要概念,通常意味着一种文体规范或风格的统一性。本色一词,原指本来的颜色,后用来指社会各阶层的服饰。”征引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刘克庄《江西诗派小序》、张炎《词源》为证来加考论,最后断曰:“今按:前人所言本色,多指与文体相应的艺术特征与风格倾向,而叶燮此处的用法略异,指整个唐诗的一般特征,这是需要注意的。”(见第34页笺[二○])于细微处辨其异同,从而给人以启发。
    四、其注、笺虽各具特色,但最见精神处,却在其“评”。评以概括、提示各节内容、揭示其意旨为主,同时亦就其理论、批评之得失略作评说。这是全书的画龙点睛之笔。比如对于叶燮《原诗》的理论体系的构建、旨趣及特色,蒋寅并不斤斤其细微末节之批评当否,而主要是就其整体的大处着眼。如对“近代论诗者”的批评一段,当然是针对明代前、后七子格调派所提出的一些模糊影响之说,加以批判。但作者并不停留在现象表层,而是透过现象见本质,深入一层地来对叶氏整个诗论体系的理论特色作总结性的具体揭示:“叶燮对诗歌的见解首先建立在一种历史认知上,由总结诗歌史的经验教训而获得对古今作者的正确认识,然后论断历代诗歌发展的成就得失。这种诗学观念与顾炎武诗学鉴往训今的方法论原则是一致的,体现了清初诗学的基本特征,即不是将自己对诗歌的认识作为理论来演绎,而是以学术史的方式来呈现,通过对诗学传统的重新解释使之成为有历史依据的、有成功经验支持的理论话语。”他因此进一步断言,“叶燮《原诗》因此而成为清初诗学代表性成果”,而远胜于一般诗论学者的专门学术论断,因为相比之下,叶氏“更富有历史眼光和思辩色彩”,同时又“显示出更深刻的审美判断力”。(见第15页评)这一结论,言简意赅而符合实际,因而愈发引人入胜,而具高屋建瓴之势。又如叶燮论“气”与“法”的关系,蒋寅评曰:“气是赋予理、事、情以生命活力的根本要素,……气行乎理、事、情之间,则法从而生,所以世间决无先于气而生的法。看得出,叶燮论诗,明显要将属于规则的一类概念和属于要素、单位的一类概念区分开来,前者近于‘虚位’,后者近于‘定名’。虚位必须灵活把握,定名则求其切实可用。正因为从概念层面叶燮就将许多理论问题的前提作了很好的清理,所以他的论述远比前人逻辑清晰,理论层次分明,显出较强的思辨色彩和理论思维能力。”(见第137页评)破的之论,见其高瞻远瞩的理论卓识和思辨色彩,令人叹服。又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叶燮《原诗》“宋诗在工拙之外”一段,发为“亦英雄欺人之语”的酷评。蒋寅反之,指出“任何一种新观念,都只体现在部分作者的创作中,而衡量一个时代的特色往往就以这部分作者的特色为代表”,“在这种地方,叶燮诗论常显示出一种超越时代的穿透力。”(见第348-349页评)这不是故作翻案的现代性拔高,而是指出叶燮诗论创新精神和理论个性的透彻之言。
    五、作者在揭示叶燮诗史观时,是把《原诗》安置在中国传统诗论的发展长河中来加以动态考察的。如清初王夫之强调“即景会心”的“自然灵妙”,即禅家所谓“现量”。“现量”是王氏的诗学概念,“更侧重于当下直觉”。但相比之下,“叶燮对杜诗的评价,不仅重视个人的心理经验和独特感受,更强调构思取境的典型性和语言表现力,显示出他对诗歌本质的理解远比王夫之为宏通”(见第206页评)。因此,在传统诗论发展史上,叶氏《原诗》的地位影响和启益,高于王氏《夕堂永日绪论内编》诸作。但是,在叶、王比较研究中,作者从理论体系的整体方面对叶氏的肯定,并非一味地扬叶抑王,当王夫之强调诗歌“声情”功能,而叶燮却认为声调自身不具有独立的意义时,两相比较,作者指出,“多数诗人会赞同王夫之的看法”,在这方面,叶氏“见识似乎不如王夫之”(见第258页评)。这是实事求是之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