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叶燮诗论研究的时代新高度

http://www.newdu.com 2018-07-20 文汇报 蒋凡 参加讨论
  捧读蒋寅学兄新著《原诗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掩卷长思,顿生感触:古人云“江山代有才人出”,信然。
    记得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把拙著《叶燮和原诗》送程千帆先生批评教正,这本书是我在1960年代“文革”以前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基础上整理出版的,因时代原因,难免某些解放后“十七年模式”的痕迹,因此,很想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继续深入研究,以便修改补正而获进步。后来,曾到南京程府拜谒千帆先生,先生鼓励我继续把叶燮研究深入下去,但同时指出,必须结合中国传统诗论的整体精神来探讨,才有可能摆正叶燮研究的学术位置,这样的深化研究才有现实借鉴的理论意义。具体地说,程先生希望我能学习先师郭绍虞撰写《沧浪诗话校释》的方法体例,以之为学术典范,对叶燮《原诗》重新进行整理校笺,其内容不仅是固有的名物制度典故词语的训诂注释,还有交待诗话背景材料及其有为而发的针对对象,更重要的,是要具体结合文学史和批评史的历史实际,讨论中国文论的发展流变,因创沿革,思考西学东渐后的“五四”新文化的理论精神,在更加宏观的视野下来考察叶燮《原诗》的理论体系及其影响贡献。如果这一基础研究工作圆满完成,无疑将嘉惠学林,利于后来者的继续深入科学探索和理论思考。对于程先生语重心长的谆谆教诲,我是铭感五内而不敢有忘。可是一来是工作庞杂,一直分心而无暇顾及,二来对叶燮《原诗》的新校释,准备工作必须长期积累而极其慎重,自己能力所限,加以性本疏懒,一拖再拖,程先生仙逝,仍然是杳如黄鹤而一无所成。今日思之,辜负了程先生的鼓励和期望,内心愧之。
    所幸的是,蒋寅出色地完成了这一工作,为学界又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蒋寅博士是程千帆先生高足,他真正继承乃师精神,并在学术研究道路上将其发扬光大。程先生不仅传统实证的学术根柢深厚,而且富有中西古今的理论修养,思维灵动而见思辩精神。人称名师出高徒,蒋寅是青出于蓝,正是程先生求天下英才而育之理想的具体实现。这只要认真读其《原诗笺注》,就依稀可见程先生的风格,但蒋寅兄充分运用自己擅于笔墨的学术优势,把乃师具体而微的启悟,挥洒得淋漓尽致,令人击赏称叹。后继有人,这是教育家的最大骄傲。《原诗笺注》程先生虽不及见,但正是蒋寅对老师最好的纪念。
    《原诗笺注》简评
    上世纪70年代末,人民文学出版社将霍松林先生校注的叶燮《原诗》,收录于郭绍虞主编“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之中。霍先生在《前言》中说,校注工作是在1964年以前完成的。此书代表了那个年代叶燮研究的时代高度,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同样不可避免地逗漏了时代思维的某种特有模式,如以唯心与唯物来对学术作二分法是非判断的痕迹。因此,叶燮《原诗》研究,仍存在广阔的开拓空间。现在蒋寅新著《原诗笺注》的出版,正当其时,它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阔步迈进,呈现了新时代焕然一新的学术风貌和时代思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例合理,结构严谨,如其“凡例”所称,其注释与解说,内容分为注、笺、评三部分,后缀附录供重要参考之用。这一体例,与乃师程千帆先生的思考相符若契。但如陆机《文赋》所说“非知之难,能之难也”,作者化理想为现实,于学界功德无量。现据其注、笺、评三部分,略加叙述以展示其新成果。
    二、“注”的部分,包括难字注音,以便诵读,又有一般术语与词语解释,名物、典制解说,用典或词语沿袭前人之出处说明,文字或简约,或详明,无不根据内容需要而加以舒卷。这一部分,古人所谓“不得不同者”较多,但也多有补前人之不足与未注者,如《原诗·内篇上》“不知温柔敦厚,其意也,所以为体也,措之于用则不同;辞者,其文也,所以为用也,返之于体则不异”,何谓“体”,何谓“用”?前人未注。但“体用”一词如不加以注明,则读者无法解读《原诗》理论,因而作者注云:“所以为体二句:体、用,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体谓本体,用谓功用,体是用的内在根本,用是体的外在表现。”(见《原诗笺注》第52页注[二],以下只注明页数)把深奥的哲学术语,化为简明扼要的通俗说明。这一类看似寻常的注释,却见出了作者的学术功力和平易畅达的语言表现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