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点校本《宋会要辑稿》重点做了哪些校勘工作?

http://www.newdu.com 2018-07-20 古籍新书报 刘 琳 参加讨论
    点校本《宋会要辑稿考校》甫问世,即有学术界朋友问:此书号称极难整理,你们是怎么做的?这里就说说校勘中的一些问题。
    除了一般文字的校勘,我们特别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即:年月日之纠正,非《会要》文之鉴别,错简之移正,行款之改正。
    第一,年月日之纠正
    历史数据最重要的是必须准确,而其中的第一要素就是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时间错了,史料的准确性就失去了前提。《宋会要辑稿》在辑录、转抄的过程中,年月日的错乱极其严重,因而我们将纠正年月日的错误作为校勘的重点之一,尽可能逐条核对斟酌,错者改之。约计全书共改正年月日的错误(含连带的错误)二千八百余条(处)。
    此类年月日之误,究其造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永乐大典》(以下简称《大典》)及徐松手下书吏抄写之误。这类字误有时只牵涉一条,有时则可能连累以下多条。例如食货六一之一二四淳熙“二年三月四日”条,“二”讹为“七”,于是以下七条都由淳熙二年误成了淳熙七年。但此类单纯为书吏抄写之误者,其年代次序未乱。又有因书吏之字误而被《大典》编者移至他处以致错乱者。如职官一七之三三有绍圣事六条,因“绍圣”讹作“绍兴”,《大典》遂编入绍兴间。
    二是《大典》在将《会要》条文纳入《大典》各字韵的过程中由于年号或年月脱漏而误编。从《辑稿》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大典》编者如果是将《宋会要》整门、整块地辑录,则年代的错误很少。但因《大典》是按字韵编,《会要》是按事类编,二者的门目不完全一致,因而《大典》编者往往将《会要》某门中的某一或某些条文剪下插入《大典》另一门;或将《会要》之文打散,剪下来重编;或对《会要》之条文有所删节。在此类情况下就很容易出错。因为《宋会要》之记时系按照通行体例,假设首条为“熙宁三年四月七日”,下条若也为熙宁,则省去“熙宁”二字;若下条也为熙宁三年,则省去“熙宁三年”四字;若下条也为熙宁三年四月,则更省去“熙宁三年四月”六字。而《大典》编者令书吏剪下此类条文之后,忘了将剪下的条文补上原有的年号、年份、月份;当编者将此种条文插入他处时,因为不知年号与年月,又没有经过考证,便想当然地胡乱插入某处;而前面的条文并不是熙宁、或不是熙宁三年、或不是熙宁三年四月,那么这些插入的条文的年月日便错了,而后面的条文也很可能跟着错了。
    在《辑稿》中此类例子极多,兹举数例:《辑稿》职官六四之三七柳植降官条,据《长编》卷一四八,乃庆历四年三月事,而《大典》误编入景祐四年三月。这显然是此条剪下时脱去了“庆历”年号,编者误以为景祐。
    与此类似,《大典》编者有时对《宋会要》之条文有所删节,或将其中一些条文移至他处,删后、移后所存之文,其年号、年月承接上文,而编者未即补上,也会造成年月之脱误。如食货六二“诸州仓库”门,其淳熙以前之部分乃删节食货五四同一门之文而成。其中食货六二之五六“仁宗天圣二年九月”条后删去三条,其末条为天圣七年七月,下一条为“九月”,即天圣七年九月;而编者未在“九月”前补上“七年”二字,以致承前成了天圣二年九月,年份大错。
    三是因行款之误而致年月错乱。主要是分条之误。由此而造成的年月混乱在《辑稿》中很多,我们在下文还要专门讨论,这里不赘述。
    四是因错简而致年月错乱。例如职官六四之四八至五〇共四百余字错简,造成其中三条本为庆历四年,而误为庆历五年;食货四一之三至四一之九约二千七百余字错简,造成乾道之二十一条误为淳熙。
    五是因整理者删去年号、年份而造成错乱。广雅书局与嘉业堂整理者在将徐松原稿打乱按年代顺序重编时,因其前已有某年号或年份,遂将原稿后面条文相同之年号或年份删去,因而造成年代错乱。如刑法二之一五三“(绍兴)二十六年二月二日”条,原稿本有“二十六年”四字,被整理者圈除,以致不但此条承前误为二十五年,以下十条本为二十六年事,亦连带全误为二十五年。
    《辑稿》一书中的年月错误,情况非常复杂。本书除了改正所见到的错误而外,也尽可能在校记中分析其致误的原因。
    第二,非《会要》文之鉴别
    在《辑稿》中有很多非《宋会要》之文,其中除少数《大典》已标出书名,为徐松手下书吏误抄外,其余大多数标为《宋会要》而实非《宋会要》或疑非《宋会要》之文,或者未标明出自何书而亦非《宋会要》之文。此类文字据我们现在已经考知者约有六百余处,主要是抄自《玉海》、《宋史》、《文献通考》、《群书考索》、《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尤以《玉海》最多。有的是整门(目)都不是出自《会要》,如礼一七之四“时飨”门二万余字都是抄自《文献通考》,舆服六之一四“鼎”目十一条乃是抄自《通鉴长编纪事本末》,仪制一〇之一〇“勋臣封赠”门二十人的小传全是节录《宋史》列传;但更多的、也更难辨别的是在《宋会要》的条文中夹杂他书之文。
    我们此次校点,花了很多精力用在鉴别此类非《会要》之文上面。鉴别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