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最忆是江南——读《土风录》随笔

http://www.newdu.com 2018-07-20 古籍新书报 袁啸波 参加讨论
    淅淅沥沥的梅雨最惹乡愁。乡愁起来,便一发而不可收。何以解愁?案头有一本新版的《土风录》,说的都是江南的旧词旧语、旧俗旧物,恰好可以疗我乡愁。
    写吴地风物的书以清顾禄的《清嘉禄》最为有名,成书于清道光年间。而这本记江浙一带词语、风俗的《土风录》则更早,在乾隆末年即已完成,嘉庆初年出版。巧的是,作者也姓顾,叫顾张思,字怀祖,号雪亭,江苏太仓人。此书共十八卷,以考证江南民俗与俗语为主,记录清代乾嘉以来江南风俗与百姓的日常俗语,十分有趣。
    我从小生长在江南水乡,对苏州乡间的方言、风俗比较熟悉,读《土风录》自然倍感亲切,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时代。
    吾乡苏州光福春天有食茧团的习俗。《土风录》卷一“元宵茧团”一节说:“正月十五夜,抟糯粉如蚕茧形,曰茧团。”所谓茧团,就是一种形状如蚕茧一样的糯米团子,我小时候常吃。我们那里的做法是:以七成糯米粉掺入三成粳米粉,加水揉和,然后搓成长卵形,蒸熟即可。吃起来软糯可口,当点心甚好。茧团应该与江南养蚕的风俗有关,当亦寄寓着乡民希望蚕茧丰收的美好心愿。过去,上海崇明、江苏启东在元宵节也做茧团,但其形状是两头大,中间细,不像蚕茧。苏州的茧团更名副其实。如今,苏州农村大多已城镇化,不再种桑养蚕,茧团也几乎消亡,再想吃也不大可能了。
    以凤仙花染指甲也是吴地习俗。《土风录》卷二“凤仙花染指甲”一节说:“万历《昆山志》云:‘七夕,妇女以凤仙花染指甲。’案,此法自宋有之。周草窗《癸辛杂志》云‘凤仙花红者,捣碎,入明矾少许,染指甲,用片帛缠定过夜。如此三四次,则其色深红,洗涤不去。’今吴俗皆然,但不必在七夕。”记得小时候,我看到女孩子们个个染红指甲,很好看,就让好婆(苏州人对奶奶的称呼)也帮我染。好婆从邻村一户人家的墙根采来一大把红红的凤仙花,捣烂后敷在我的两个大拇指指甲上,用布条包裹好,晚上睡一觉,第二天指甲就染红了,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现在看了《土风录》,方知用凤仙花染指甲的习俗竟然已有近千年历史。
    随意翻阅《土风录》,就能读到我儿时常见的乡土风物。如参条鱼,是一种形如柳叶的细长小鱼,在河边淘米时总会引来一大群争食米屑。
    又如吐哺鱼,即塘鳢鱼,灰褐色,有斑纹,形似松江鲈鱼,吾乡多见。《土风录》里说:“冯时可《雨航杂录》:‘吐哺鱼,本名土附,以其附土而行。’不似他鱼浮水也。《镇洋志》作‘土鲋’,俗呼‘土步’。”吾乡就叫土步,浙江地区也这么称呼。苏州有道名菜:咸菜豆瓣汤。此豆瓣非真豆瓣,而是从土步两颊上取下的两小片腮肉,形似豆瓣,故名。此汤需用几十条土步方能做成,奢侈之极。杭州也有一道名菜:春笋步鱼,即用土步与笋同烹,味美无比。清袁枚《随园食单》谓“杭州以土步鱼为上品,而金陵人贱之,目为虎头蛇,可发一笑。肉最松嫩,煎之煮之蒸之俱可;加腌芥作汤作羹,尤鲜。”咸菜步鱼汤,想想都会流口水。可惜我都没尝过。如今土步差不多已绝迹了。
    还有蛓(音刺)毛虫,夏天柳树上最多,浑身长满刺毛,碰到皮肤像被针扎一样疼。小时候我可没少吃过它的苦头。顾张思对蛓毛虫作了考证,引《尔雅》、《说文》,并录《楚辞》“蛓缘兮我裳”句。看来被刺也属风雅。
    苏州土得掉渣的词语在《土风录》里能找到不少。如曲蟮,不是苏州人你恐怕猜不出是啥玩意儿。我告诉你:就是蚯蚓。苏州人称女孩为“小娘”或“小娘头”。《土风录》引元稹、韩愈等人诗文作追溯,可见由来已久。“小干”,是苏州人对小孩的称呼,没人会问是怎么来的。顾张思引用他的伯父陈垿《无益之言》里的说法:“‘干’字从官话变出,官话‘哥儿’两字并作一声,则为‘干’字。”我觉得很有道理。
    还有一些方言词语很难翻成普通话。比如鏖糟,《土风录》谓“暴热不可耐,曰鏖糟”,其实也不确切。在苏州话里,“鏖糟”有因闷热而导致身体不舒爽的意思,比如黄梅天,可以说“天气鏖糟煞特勒”。再如“邋遢”与“龌龊”,在苏州话里意思都是脏、不干净,但前者一般多用于人,后者多用于物。《土风录》虽引用前代字书、文集对这两个词作了解说,但未能指出两者之间的微妙差别。
    赶紧将《土风录》合上,再翻下去乡愁更浓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