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事事当作第一流——读《恽敬集》(2)

http://www.newdu.com 2018-07-20 古籍新书报 刘 奕 参加讨论
  十年后,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整理排印的《恽敬集》,蒙友人郭时羽君举新书相赠,于是欣欣然又捧读了一遍,真有故人重逢,相与款款话言平生之感。这次读书,较上次更认真些,笔记与心得也记得更多。大概学力总算有些许长进,恽氏文章的体会也觉得更深切了些。所以这次笔记的最后,我写的是:“恽文有两种好:议论得韩非子之深透峭刻。碑传有《汉书》、《三国志》之简劲深微,而负气跌宕,又从史迁处来。”“其人峻介,理胜于情。故文以理胜,不以情胜。以识胜,不以韵胜。气以雄肆胜,不以平和胜。辞以严整胜,不以纵横胜。善状人,不善状物。善叙事,不善记游。善说理,不善辨经。”恽子居自负一世之文,无施不可,可能不大会首肯我的褒贬,不知道悠悠岁月中,我会不会变得更加认同大云山房主人呢?
    整理本的《恽敬集》除了对传世的《大云山房文稿初集》、《二集》《言事》、《补编》加以校点和辑佚外,更由林振岳君做了版本考述,并附录了“传略资料”、“著述考略”、“评论”、“提要序跋”等内容。对读者理解恽敬其人与其文,大有帮助。我把自己在天头记的随感与附录中的前人评论相比较,发现彼此所见颇为接近。
    如吴德旋说:“恽子居得之以言儒言,而佐之以秦人之精刻,故雄悍举无与比。其高者乃几及于鼂家令之为焉。”我评《新喻东门漕仓记》:“小题大做,托意深远。”评《重修万公祠记》:“非止行文有法,要在关系治乱,胸有兵略,可实行之文,是具体而微之晁智囊、苏老泉。”意见正与吴氏相同。
    包世臣说:“子居文精察廉悍如其为人,其纪畸人逸士,以微知著,常数语尽生平。”李慈铭也说:“碑志诸作,峭洁精严,自成一子,乃远非姬传所及。七大庾带文段碑文,尤极用意,固近世之奇作也。”“其《潮州韩文公庙碑》、《广州光孝寺碑》,皆称奇作。”而我评《张皋文墓志铭》、《舅氏清如先生墓志铭》、《袁州府训导李君墓志铭》云:“一笔而写三人,高明。”“平世之悲,可谓再三致意焉。”“恽氏墓文,不漫作,不虚美,而又有寄托,有发明,小而能大,近而能远,是以为长。”李慈铭又说恽敬“其文从子家入,由史家出,故简洁峭深,其学本于法家,故其言峻刻寡情。然嘉庆以来,无其敌也”,也和我的总体评判相同。有合于前人,固然让人略感高兴,但古今人对恽氏文字的感受比较一致,是不是更说明他的文风异常鲜明,的确已自成一家面目了呢?
    其实除了前述提及的文体,恽敬的书牍写得也是极好的。他给上官写信,不卑不亢,不谄不媚,笔笔挟带刚劲之气,很能见出个性。他给友朋写信,说寿序皆谄,不愿作,说文集已有一篇序,表示不愿再二再三作序,真不知收信人会如何皱眉头。还有很多时候,恽敬在信中谈文论艺,桐城故调与心得精彩之言并见杂出,常让人有惊喜。如他在《上曹俪笙侍郎书》中说:“文人之见日胜一日,其力则日逊焉,是亦可虞者也。”这就是很有意思的看法。读到此处,我也忍不住掩卷深思。诗也好、文也好,清人纵论古今,的确常有极高明的见识,但他们的创作的确逊于其见识,恽敬本人也不能免乎此。这是为什么呢?保留的作品太多,精粗参杂,还没有经过时间的淘洗,这当然是重要的原因。除此以外呢?会不会也因为以古为法、树立正统的意识太强而束缚了创作呢?学诗学文,取法于古,自然是不错的途径。但是后世书籍日出,后人不能不读后世书,不能不过后世的日子,书读得越多,时代越后,距古人高古的风貌也就越远,这时仍然要以古为衡量的标准,判断谁正统,谁异端,自然会有“日逊一日”之感。所以,会不会是衡量标准,即思想与美学观念值得检讨?是不是清人太保守了?恽敬评价佛教文学的瑰丽奇珍《维摩诘所说经》“行文则弇陋平杂,不足观也”,就让人感叹他的眼光不够开阔。当然,太过保守不好,可是思想相对开放的晚明文人、清代李渔、袁枚、龚自珍,他们的创作虽然有异彩,却仍然未能臻于李杜那天堂般的境界啊,这又是为什么?
    对恽敬来说,他峭刻的个性与古文主说理叙事不主抒情的观念结合,促成了他的文章面貌。古文创作应该压抑情感,似乎是那个时代普遍的一种观念。又何止古文呢?诗歌创作,甚至日常为人行事,也是节制压抑的。文字狱吗?文字狱再烈,总不会因为长歌当哭、纵声大笑的文字就抓人吧?那整体性的节制是如何生成的呢?我一直困惑于这个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