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琅琊榜》本事(2)

http://www.newdu.com 2018-07-20 易文网 祝伊湄 参加讨论
    但就是这样一个近乎完美的昭明太子汤姆苏,也会有白璧之瑕,据《南史》记载:初丁贵嫔薨,太子遣人求得善墓地,将斩草。有卖地者因阉人俞三副求市,若得三百万许以百万与之,三副密启武帝,言太子所得地不如今所得地于帝吉。帝末年多忌,便命市之。葬毕,有道士善图墓,云:“地不利长子,若厌伏,或可申延。”乃为蜡鹅及诸物埋墓侧长子位。有宫监鲍邈之、魏雅者二人初并为太子所爱,邈之晚见疏于雅,密启武帝云:“雅为太子厌祷。”帝密遣检掘,果得鹅等物,大惊,将穷其事,徐勉固谏得止,于是唯诛道士。由是太子迄终以此惭慨,故其嗣不立。
    事情是说,昭明太子的生母丁贵嫔薨逝,太子本来已经买好了墓地,但是太监俞三副为了拿一百万的回扣,建议武帝买另一块地。理由是这块地从风水上对武帝更有利,武帝当然听信了。然而就有高人道士又指出,此地不利于太子。怎么破?当然是万能法宝厌胜之术。太子听从了建议,用蜡鹅等物埋于墓侧长子位以厌之。此事后来又被爱过但没有永远,因此由爱而生恨的鲍邈之向武帝告了密。武帝掘地得鹅,又惊又怒。结果道士被杀,太子终身为此事惭愧,而且太子死后,还连累他的儿子无缘皇位(本来太子死后,应立嫡孙)。后来武帝另立萧纲为太子,但是他另外几个儿子也觊觎皇位,萧统子萧誉、萧詧也对不立嫡孙非常不满。后来国生叛乱,骨肉相残,不久梁朝就灭亡了,追究起来,与此事也不无关系。古有二桃杀三士,想不到这一个蜡鹅事件,却成了一个王朝覆亡的导火索。
    觊觎皇位的湘东王萧绎,是萧氏皇族的一个异数。他就是后来的梁元帝,也是个文艺天才,文学、绘画、书法、占卜,样样皆能。《南史》卷八《梁本纪下》说他:“帝聪悟俊朗,天才英发,出言为论,音响若钟。年五六岁,武帝尝问所读书,对曰:‘能诵《曲礼》。’武帝使诵之,即诵上篇,左右莫不惊叹。”萧绎既是早慧的神童,又极其用功。他博极群书,诸艺皆精,都是他自幼好学的结果。其《金楼子?自序篇》记载:“吾小时夏日夕中下绛纱蚊绹,中有银瓯一枚,贮山阴甜酒卧读,有时至晓,率以为常。……余年十四,苦眼疾沉痼,比来转暗,不复能自读书。三十六年来恒令左右唱之。”《南史》卷八《梁本纪下》也说他:“性爱书籍,既患目,多不自执卷,置读书左右,番次上直,昼夜为常,略无休已,虽睡,卷犹不释。五人各伺一更,恒致达晓。”可见其读书之用功。
    萧绎刻苦用功,成绩也斐然。《南史》载其著述,计《孝德传》三十卷、《忠臣传》三十卷、《丹阳尹传》十卷、《汉书》注一百十五卷、《周易讲疏》十卷等十九种。《梁书》卷五《元帝纪》与《南史》略同,多出《江州记》一卷。《金楼子》卷五《著书篇》自述所著书共三十七种,六百六十七卷。这样的成绩,放在今天随便评个教授、博导那都不是事。这还不算,萧绎还精于绘画、书法。他曾呈画给武帝,武帝大加赞赏,于是作《谢上画蒙敕褒赏启》说:“臣簿领余暇,窃爱丹青。”《南史》还记载萧绎为荆州刺史时,曾画孔子像,作赞并书,时人谓之“三绝”。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好学的文艺天才,却是一个心性残忍、品行恶劣之人。关于萧绎的性格与劣迹,历史学家的论说颇值得倾听。据《南史》记载,说他:“性好矫饰,多猜忌,于名无所假人。微有胜己者,必加毁害。帝姑义兴昭长公主子王铨兄弟八九人有盛名,帝妒害其美,遂改宠姬王氏兄王珩名琳以同其父名。忌刘之遴学,使人鸩之。如此者甚众,虽骨肉亦遍被其祸。……坐观国变,以为身幸。不急莽卓之诛,先行昆弟之戮。又沉猜忍酷,多行无礼,骋智辩以饰非,肆忿戾以害物,爪牙重将,心膂谋臣,或顾眄以就拘囚,或一言而反菹醢,朝之君子,相顾懔然。”侯景之乱,武帝被困台城,他拥兵自重,却不勤王,致使台城被攻破,武帝饿死。萧纲即位后,他奉诏平乱,但是不对侯景动手,却开始骨肉相残,借口萧誉(昭明太子萧统子)不肯出兵而讨伐他,萧誉被杀后,萧统的另一个儿子萧詧被迫投靠西魏。使骨肉为寇仇,皆是萧绎之祸。因此王夫之骂他“逆臣叛子安忍无亲”。他想借侯景之手除去父兄,然后又对可能与他争皇位的兄弟和侄子动手。
    萧绎终于坐上皇位,承圣三年九月,西魏大举侵梁。十一月,江陵城陷,萧绎集古今图书名画法帖十余万卷而焚之,叹曰:“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既然不能为我所有,则宁愿毁去。齐梁二代及前朝藏书,绝世之宝顷刻化为灰烬。萧绎的丧心病狂,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大浩劫!其罪孽之深重,罄竹难书。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