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吕思勉怎样编教材(2)

http://www.newdu.com 2018-07-20 易文网 刘迪 参加讨论
    不拘泥于形式,勿小视学生
    说到批注之事,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先生在80岁高龄之时,亦清楚记得67年前,时年25岁的吕思勉先生在常州府中学堂授历史、地理两门课时的情形:“其上地理课,必带一上海商务印书馆所印中国大地图。先将其各页拆开,讲一省,择取一图。先在附带一小黑板上画一十字形,然后绘此一省之四至界线,说明此一省之位置。再在界内绘山脉,次及河流湖泽。说明山水自然地理后,再加注都市城镇关卡及交通道路等。一省讲完,小黑板上所绘地图,五色粉笔缤纷皆是。听者如身临其境,永不忘怀。”
    一次考试,先生出4题,而钱穆尤爱第三题“吉林省长白山地势军情”。乃首答此题,下笔竟不能休,终成仅答了此题。同窗顽劣,偷窥先生阅卷,至钱穆卷,吕师卷后加批,一纸接一纸,竟没了休止,“手握一铅笔,写久需再削。诚之师为省事,用小刀将铅笔劈开成两半,俾中间铅条可随手抽出,不断快写。铅条又易淡,写不出颜色来,诚之(按:吕思勉先生字)师乃在桌上一茶杯中蘸水书之。所书纸遇湿而破,诚之师无法黏贴,乃以手拍纸,使伏贴如全纸,仍书不辍”。虽然只答了一题,钱穆还是取得了75分的佳绩,难免得意。此虽百年前的一件趣事,却足见吕思勉先生治学、为师的严谨。教学不拘泥于形式,亦不小视学生的真知灼见,即便对方只是个孩童。
    太平洋战争爆发的第二年,日军进驻上海租界后,光华大学停办,吕先生回常州,在离城不远湖塘桥镇上的私立青云中学(抗战时苏州中学在常州的分校)——一所刚开办的“地下”学校教书。黄永年先生那时还是一个读高二的毛头小子,慕先生之大名,特转学到了这所中学,成了吕先生的学生。据黄先生回忆,虽当时吕先生已是58岁的长者,在课堂里却从不设座,总是从容不迫地边踱方步边讲说。先生讲说言词清晰,语气和平,而内容处处引人入胜,“记起来也很省力”;板书文字不长,要言不烦,“抄起来也不吃力”。于是,单凭少年黄永年的精心笔记,日后竟整理出版了《吕思勉文史四讲》一书(现收录《全集》第20册),终得以与今人分享。
    李永圻先生是黄永年先生的同窗,吕思勉先生来青云中学教书时,李永圻还是名正读高一的理科学生,一心要考交通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的)的土木专业,希望成为一名工程师。然而,正是“下笔成文,出口成章”的吕老师改变了少年打量这个世界的角度,李永圻决定弃理从文,望日后有机会为民族经济的发展贡献自己绵薄之力。1949年,李永圻复旦大学经济系毕业,不想却朝着恩师的方向迈近了一步——成为一名历史教师。吕先生辞世后, 李永圻先生从未远离吕著的整理工作,直到今天《全集》与广大读者见面。这些日子,年近90岁的李先生在读吕先生的《高等小学 新修身教授书》,受眼疾的折磨,要把书端得很近才可见字,很是吃力。老人感慨良多:“教育不应只是传递知识,传播文化还是要义。”自谦自己做了一辈子教师,今天再翻先生百年前写给孩童的教材,“我的面孔发烫啊”。谈及60年来对吕著整理工作所做的贡献,老人连连挥手:“我年纪大了,做不了什么,都是张耕华教授的辛苦。”面对眼前这淳厚长者,笔者自言,“劳苦功高”之名,其可担。
    岂得因其偶一食谷,遽斥为无益之鸟哉?
    去年2月,石油工业出版社重印了吕思勉先生的《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本国史》,改书名为《中国人,读中国史——这个历史最靠谱儿》。作此书名,想必自然有其营销上的考虑,但说吕书靠谱,确也是件靠谱的事情。
    吕先生治史著书,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无不尽求全面而深入。《白话本国史》1923年出版,文中竟论及1922年修改税法之事;1948年10月,《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本国史》(下册)修正版问世,便添加了抗战时期的历史内容,并记载了“南京大屠杀”的相关事实,提及军民死亡人数30余万(《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本国史》下册第244、245页)。单凭一个学者对于史料的解读和考辨,便在短时间内得出了“30余万”的数字,与今日学界的研究基本一致,这位史家大家的“才”与“识”或许可见。
    横向而言,《吕著中国通史》讲到隋朝,必言及“朝鲜半岛三国与中国关系”;至唐代,绝不落“藏族兴起”、“印度阿利安人入藏”、“从魏晋到唐中国与南洋的关系”;至蒙古,亦不缺“大食强盛后的西域形势”;行文清代,“近代的西南诸族”、“近代后印度半岛的形势”(包括缅甸、暹罗、越南的历史),皆有迹可循。凡中国史上当记述之大事件,大都原原本本列陈。
    治学问者往往并不热衷于编写教材,原因很多。教科书并非学术专著,这或许就是其中一项。学界看淡了教科书、通俗读物的学术含量,情境今日亦然,而史学界尤甚,却实为偏见,自当避之、改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