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阅读龙榆生 词人生命中的声音与性情(二)

http://www.newdu.com 2018-07-20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唐宋词格律》
    由声入情造词门

    《唐宋词格律》这部格律工具书,也同样带有替初学者考虑的特色。清人词学工具书以万树《词律》与舒梦兰《白香词谱》为著名,它们在使用上却实在各有不便。《词律》初刊于康熙二十六年,收入唐至元代的词调六百六十个,共一千一百八十余体,按照字数升序排列。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我们固然可以赞美万树搜罗殆尽,尽其所能保留了丰富的词调,却也完全不难认识到,这部书的目的就在于备全诸体,并不打算真为填词的人服务。当你脑海中出现朦胧句子,想要翻书决定一个词调时,恐怕会淹没在一两百个可能的选择之中不知如何下手。好容易决定了一个调子,却又不免要在诸多“又一体”之间茫然不知所措——同调异体虽然常见,而在万树那里,有时却真的只是草木皆兵,治丝益棼而已。成于嘉庆年间的《白香词谱》走另外一种路线,它只收一百个词调,选法却不走寻常路。例词不必一定最具代表性,选入的词牌里还有《荆江亭》、《换巢鸾凤》、《瑶台聚八仙》、《春风袅娜》这样冷僻的词调。从这部书里窥见编者的个人趣味固然容易,可是使用者的趣味却不一定和他相同。
    《唐宋词格律》的词调分类,是以声韵特色为原则的。它选择常见多用的词牌,按照平韵、仄韵、平仄韵转换、平仄韵通叶、平仄韵错叶五类来排列,每一词牌下用符号注明平仄要求,举出几首名作为例,书末并附有《词韵简编》。有些无法标注的内容,则以文字注出。譬如《鹧鸪天》,写明“前片第三、四句与过片三言两句多作对偶”,《满江红》,“一般例用入声韵。声情激越,宜抒豪壮情感与恢张怀抱”。遇到稍难而稍僻的词调,龙氏更替大家想到了方方面面。譬如在《八六子》例词之后,加有这样一条附注:
    前片第四句以一去声字领六言两对句,后片第四句以三仄声字领六言一句,四言对两句,第七句以两平声字领六言两对句。前后两结最末四句并宜用“去平去平”,方能发调。
    寥寥数句,涉及领字、对仗、平仄,把此调的难点都说明白了。
    大凡作诗填词,都是语言与情感互相迁就的过程。一位初学者最初萌生什么样的感情,选择什么样的句式来起手,是不可预知的。可是一旦他有了初步的构思,就总能在这部书里得到适当的帮助。他会知道哪些词牌适合表达怎样的感情,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韵脚,以及怎样合理运用某些修辞方法,在面对特殊句法的时候不上当。如果读过足够多的古人诗词,具有一点儿语感,就确实能在这部书的帮助下完成初次创作。它不能教人写出惊才绝艳的名篇,却以最大的诚意,防止你闹出各种笑话。
    龙氏有灵,恐怕也想象不到,这部略显专业的小册子数十年来还能一印再印,而有一个以它的内容为基础的app“词Ci”,在2014年出现在无数应用推荐之中,并且登上了app store中国区年度榜单。
    名家词选
    选词视野横越古今

    继承清代以来的风气与传统,龙榆生的视野兼及各朝。他分析七言绝句怎样掰开揉碎变成小令,唐人大曲如何拆开改造变成慢词,也注意收集晚近词坛前辈故事,各成一部词选。
    《唐宋名家词选》原是暨南大学教课时的讲义,民国年间由开明书店出版,1962年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印出,选录唐宋词七百零八首,出于普及目的,每首词都注出句读与韵脚,从唐五代的作品开始,由《竹枝词》、《调笑令》这些词体初兴时的简单形式扩散开去,及于《花间》、《尊前》两集,展现出词体发展的过程。早期选入最多的是刘禹锡、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欧阳修,各十几首至二十几首,突出了典型的个人风格。后选柳永二十五首,其中慢词二十一首,凸显其在词体由短变长之际的重要作用。苏轼四十二首,贺铸二十九首,周邦彦三十一首,辛弃疾四十四首,姜夔二十三首,这些数目把每一时期最重要的人物标识出来。所有名篇底下都辑录古人评论,使人读过原作后,可知前贤如何评说,从而比照自己的理解。如果能读一部词史,再把这部词选读熟,两宋词体的演变,个人风格的差异,都会像清溪白石一样历历可见。
    《近三百年名家词选》编成于1948年。1962年出版时收入六十六家,四百九十八首,删去原稿中陈曾寿二十首,而《全集》将这二十首重新补全。
    龙氏剖析清代以来词风,先后为浙派与常州派笼罩;可他选词的眼光却跳出牢笼,早及陈子龙,晚至吕碧城。从入选者名单来看,则是略于前而详于后。这部书呈现清词的成就,也同样有志于做历史侧记。据其自撰后记,“三百年来词坛盛衰之故,与世运为倚伏”,变迁轨迹都能从这部书中窥见。翻读一过,不难发现,在清初诸家忧生念乱之后,温柔和平的清中期只占一点儿空间。而自蒋春霖开始往后数,清季诸家又在沧海横流中各放异彩。如果读过龙氏的年谱,我们不难发现,这书中最末一批人与他生卒相接,甚至只长一辈,有过密切的接触。如欲了解龙氏本人的学脉渊源,似乎就不妨从此书入手,一点点倒着往前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