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文摘 >

繁华古城里,他们与成语不期而遇

http://www.newdu.com 2018-06-25 人民出版社 佚名 参加讨论

繁华古城里,他们与成语不期而遇
    大家对“开卷有益”“出人头地”“一网打尽”这些成语都耳熟能详,也经常会在生活中用到,但是我们对它们的出处和背后的故事知之甚少。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地方,与这些成语的出现有着密切联系——它就是汴京。
    近代史学大家陈寅恪曾有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说起北宋,不得不提 “一图画尽繁华”的汴京城,也就是今天的开封。北宋时期的开封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都市,也是当时的人文荟萃之地。其中一些重要的文化传统和文化遗存,穿过千载时光依然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如市井文化、饮食文化、词文化、成语典故等。
    其中,成语作为语言的精华、历史的缩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汉语和文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对民族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历史上,开封有两次成语产出的高峰期。第一个是先秦时期,尤以战国时魏国都城大梁为盛。出现了“杞人忧天”“围魏救赵”“五十步笑百步”“三人成虎”“惊弓之鸟”等脍炙人口的成语。第二个高峰是宋代,以首都汴京为盛。出现了“一笔勾销”“直捣黄龙”“坚忍不拔”等同样脍炙人口的成语,这些成语也与范仲淹、岳飞、苏轼有着剪不断的联系。
    今天我们想邀请各位书友,与人民出版社读书会一同走进历史中的大都市——汴京,品读流传千年的成语典故,回味宋时极为昌盛的文化盛宴。
     
    
    开卷有益
    出自汴京皇宫中的宋太宗。王辟之记载:
    太宗锐意文史,太平兴国中,诏李昉、扈蒙、徐铉、张洎等,门类群书为一千卷,赐名《太平御览》。又诏昉等撰集野史为《太平广记》五百卷,类选前代文章为一千卷,曰《文苑英华》。太宗日阅《御览》三卷,因事有阙,暇日追补之,常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宋太宗推行崇文政策,是宋初三大类书《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的策划人和命名者,也是其热心读者。万机之暇,坚持日阅三卷,认为只要读书就有好处。
    一笔勾销
    出自在汴京任参知政事的范仲淹。史书记载:
    公为参政,与韩、富二枢并命,锐意天下之事。患诸路监司不才,更用杜杞、张温之辈。公取班簿,视不才监司,每见一人姓名,一笔勾之,以次更易。富公素以丈事公,谓公曰:“十二丈则是一笔,焉知一家哭矣!”公曰:“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耶?”遂悉罢之。
    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与韩琦、富弼等推行新政,但担心地方各路监司不能切实监督实施,所以先大张旗鼓地进行人事撤换。范仲淹在官员名册上一笔笔勾销不得力的地方官姓名,换上能干的官员。枢密副使富弼于心不忍,说您这一笔下去很轻松,可是会使他们一家人痛哭的!范仲淹毫不妥协地说:一家哭与一路受害人都哭相比算什么?后世转义作“一笔勾销”,用来比喻把一切完全取消或再也不提往事。
    德高望重
    出自在汴京的宰相司马光。他在《辞人对小殿札子》中说:
    臣今月二日闻有圣旨,令臣不候参假,特放正谢,仍权免赴前后殿起居。许乘轿子三日一至都堂聚议,或门下尚书省治事。臣以恩礼太优,不敢辄当,寻具札子辞免。今月四日又睹中书省录黄:“奉圣旨:依前降指挥,不许辞免。仍令阁门告示,许肩舆至内东门外,令男康扶掖至小殿引对,特免起居。令引见前一日闻奏。”如此则礼数愈重,尤不敢当。臣窃惟富弼三世辅臣,德高望重,神宗皇帝想见其人,故特制此礼,乃自古所无。顾臣何人,敢与为比?
    元祐元年(1086年)五月,宰相司马光因病连续提出辞呈,宋哲宗(实际上是垂帘听政的太皇太后)正仰仗他推翻王安石变法,实行元祐更化,所以坚决不允。提出给予“权免赴前后殿起居,许乘轿子三日一至都堂聚议,或门下尚书省治事”等礼遇,以为挽留之策。司马光认为这是先帝宋神宗优遇“德高望重”的三朝元老富弼的礼数,自己不敢接受。富弼担任过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的宰相,是皇帝倚重、百官仰慕、百姓爱戴的名臣,所以司马光称赞他“德高望重”。
    出人头地
    出自在汴京担任权知贡举、翰林学士的欧阳修。他在给著名文人梅尧臣的信中说:
    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可喜可喜。
    嘉祐二年(1057年),朝廷任命翰林学士欧阳修权知贡举,主持当年的进士等科考。由于打破陈规,选拔有方,北宋政治界、思想界、文学界的各种代表人物都于此崭露头角。苏轼即于该榜获中,选拔者欧阳修在与友人梅尧臣的信中对苏轼大加赞赏,毫不掩饰自己对年轻一代的推崇,表示要给他让道,使其高出众人一头之地。后世作“出人头地”,变个别为普遍,遂可通用。元人编《氏族大全》卷三介绍苏轼此事的篇章,标题即《出人头地》:“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嘉祐中,欧公考试,见公文,语梅圣俞曰:老夫当避此人一头地。”
     
    直捣黄龙
    出自在开封朱仙镇的岳飞。《宋史》记载:
    飞进军朱仙镇,距汴京四十五里,与兀术对垒而阵,遣骁将以背嵬骑五百奋击,大破之,兀术遁还汴京……金将军韩常欲以五万众内附。飞大喜,语其下回曰:“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
    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年),岳飞挥师北上,连战连捷,部队直抵开封城南四十五里的朱仙镇,还有不少金军投降。岳飞欢欣鼓舞,对部下发出了要一直打到金人老巢黄龙府的决心。后世作“直捣黄龙”,或“痛饮黄龙”,比喻摧毁敌方的根据地。
    坚忍不拔
    出自在汴京参加制科考试的苏轼。他在应试答卷文章中提到: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参加制科考试。制科并非定期常设的科举,而是临时设置的特别考试,目的在于选拔各种特殊人才,官员也可以参加。苏轼在一篇应试文章《晁错论》中,首创“坚忍不拔”,形容意志坚定,不可动摇。
    人微言轻
    出自在汴京担任知谏院的著名史学家、文学家范缜。他向宋仁宗上书道:
    臣近以都城大水及彗星谪见,为变非常,故乞速定大计,以答天谴。阖门待罪,祈以死请。臣人微言轻,固不足以动圣听,然所陈者,乃天之戒。陛下纵不用臣之言,可不畏天之戒乎!
    宋仁宗在位多年而无子,也不愿过继子嗣立为太子,身体又多病,因而群臣惶惶不可终日,忧虑万一皇帝去世,因没有指定继承人而引起动乱。但是劝说皇帝立嗣意味着对皇帝寿命不乐观,犯了大忌,所以不敢上言。嘉祐元年(1056年),知谏院范缜冒死连连上书要求皇帝尽快立嗣以防不测。地位低下的他,言论主张不受重视,这次又抬出气象、天象灾异以警示、督促宋仁宗。宋仁宗心生不快,后来竟将其罢职。
    一网打尽
    出自在汴京担任御史的刘元瑜。张师正记载:
    苏舜钦监进奏院,因十月余赛神会,馆中同列御史刘元瑜弹击下狱,坐监主自盗削籍,同会者皆至斥。刘谓时相曰:“与相公一网打尽。” 
    庆历四年(1044年),范仲淹、杜衍等人延揽人才,实行新法。苏舜钦是杜衍的女婿,被范仲淹推荐为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御史中丞王拱辰等反对政治改革。时值进奏院祀神,苏舜钦按照惯例,用所拆奏封的废纸换钱置酒饮宴。王拱辰以及御史刘元瑜诬奏苏舜钦监主自盗,借以打击范、杜。苏舜钦被削籍为民,与会的名士十余人同时被贬逐。所谓时相,指贾昌朝,刘元瑜替他打击一批不附从他的朝廷官员,以示讨好。刘元瑜“性贪,至窃贩禁物,亲与小人争权,时论鄙之”“论者以元瑜为奸邪”,品行不端。该词遂广泛应用流传,比喻一个不漏地全部抓住或彻底肃清。
     
    “开卷有益”的宋太宗,“坚忍不拔”的苏轼,“直捣黄龙”的岳飞,都在辉煌灿烂的宋代文化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些成语的产生,与当时汴京城浓郁的文化氛围是分不开的,知识分子齐聚京师,一边享受着宽松自由的文化环境,一边书写着宋代的文化传奇。由此,宋也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个极具代表性的符号,一座难以逾越的文化高峰。
    (以上内容摘编自《中华文明中的汴京元素》,图片来自网络)
    来源:人民出版社读书会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任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