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抉发文化的胎记——评廖彬宇著《平心平天下》

http://www.newdu.com 2018-06-11 国学网 张丽锋 参加讨论

    国学兴起,乃国家民族之幸,时代大势所趋。为弘扬国学振铎奔走者多有才俊,其中廖彬宇先生起于草野,靠自我苦学,以弘扬文化之“四为”(即张横渠之为天地、为生民、为往圣、为万世)宏志为己之发愿,成为个中翘楚。
    廖著《平心平天下——传统文化中的内圣外王之道与经世致用之学》由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该书荟萃了作者近年来的讲学与访谈,共计32篇,可以说全方位展现了廖先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解读。其书上宗《周易》之玄理,中弘国学之至道,近接经世致用之时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华优秀文化复兴的号角已经奏响。作者提出了“2017年,或将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元年”的说法。“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作者认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生逢盛世,大力弘扬和发展传统文化,正是我辈应有的担当。只有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他认为,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应抱有一种复兴而非复古的态度。唯有这样的态度,才能去粗取精、与时俱进,结合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挖掘出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充分发挥其现代意义。
    廖著上宗《周易》,该书认为,《易经》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与源头活水。其所发论多出自《易经》。廖著宗经多从《周易》阐发,经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国学之道为何?目前对国学概念学界仍有争议。国学与文化,二词概念不同,意指各异,均是有着多重外延之词,如欲究其本意,容易陷入无边论证。1898年,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提出“经学通大义,切于治身心,治天下者,谓之通大义。”《大学》三纲领八条目所贯穿的大学精神的基础在“正心”,其目的在“平天下”。所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廖著很好地解决了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皮相问题,紧抓其核心精神。他提出“国学者,治国平天下之学也!第一,国学,是治国平天下之学的简称。第二,治国平天下,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终极追求。”此定义以“一言以蔽之”之法来概括国学的内涵与外延。廖先生论国学可谓与前贤同心,此说能抓住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之“平心平天下”而加以推演。
    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培养人,是培养有修为的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廖先生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留下来的最为核心的宝贵财富,是我们的精神气象所在,是规模境界所在,是我们立足世界之林中国智慧所在。廖著近求经世致用之良效。作者总能够把《易经》中深刻的道理以接地气的语言传达出来。其活处在于能够把《易经》的智慧推演到具体时代前沿话题上来。
    从传统文化的复兴与民族复兴的高度上来谈文化的软实力作用,是讲究体用兼备的文化,其所构建的文化自信是驱逐“唯洋是举”的明灯。中国文化最重务本,本立而道生。治天下者以人为本,治身者则以平心为本。把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依托,正心与内圣,平天下与经世致用相融汇,常有具体而微的论述。作者认为,天下是中国古人所独有的一种文化理念与情怀追求。所以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外特别捻出了天下观。
    他认为,流传至今的古代文物展保留的文化信息,以其精美绝伦的技艺和艺术精神在向当代人传达我们祖先的智慧和创造力。如今倡导的工匠精神,也存在于青铜器、四大名瓷上面。他举了《庄子·知北游》中“大马捶钩”的故事:“大马之捶钩者,年八十矣,而不失豪芒”,一生“于物无视也,非钩无察也”。庄子虽然别有寓意,但就捶钩技术而言,这也是一种“精于一”的工匠精神。农业时代的技艺也许会过时,但是这种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对处于工业化或后工业化时代的人们来说,仍具有启迪意义。
    文化融于血脉之中。作者认为,生活在现代的人也印刻着传统文化的胎记,这也是我们弘扬传统文化的深厚基础,而抉发出这文化的胎记,正是作者所做的。
        (作者:张丽锋,系长治学院中文系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