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杜书瀛《美学十日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杜书瀛 参加讨论

          
    杜书瀛新书《美学十日谈》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推出。全书20余万言,围绕审美与价值问题,阐述自己的研究心得。采用对话体形式,尽量使抽象理论的冷峻面孔,多露出几丝活泼可爱的笑容。部分章节已经或即将见诸国内重要刊物,如《关于艺术哲学的对话》(书中关于艺术哲学部分)发表于《艺术百家》2015第4期;《文艺美学与思想解放运动及其他》(书中关于文艺美学部分)即刻发表于《文学评论》2015第6期。
    《美学十日谈》题记
    2013年春,一位从事美学研究的青年才俊L君来访,约我谈谈美学研究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并共同商定以“审美是一种价值活动”、“美是一种价值形态”为中心,分为十个论题,展开对话,大都属于学术前沿之思。我在兴奋之余,对L君提出一个请求,曰:杜某虽美学专业出身,于价值美学问题也思考有年,并有《价值美学》出版,但对今天拟定的十个题目,尚需进一步深化和系统化;恳请宽限,假我一年时日,查阅资料,认真思考,准备一份答卷。L君欣然应允。2014年春末夏初,L君再次来访,在鄙舍倾谈十日,得二十余万言,今略加整理、修葺、删剪,成《美学十日谈——以“审美与价值”为中心》,献丑于学界,敬请方家斧正。
    面向大众,综合创新
    ——读杜书瀛《美学十日谈》
    高建平
    杜书瀛先生在退休后,迎来了一个学术上的高产时期。他来单位很少,常常是每隔几个月来一次。来到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文艺理论室,捧出新出版的书,给理论室的同事们每人发一本,笑眯眯地说:一本小书,请指正。他给的哪是小书啊,是又厚又重的大书,而且是一年有两三本,连续了好些年。我不知道他是什么时候写的,怎么有这么高的产量?问他秘诀,他不说。但有一次却不经意地露了出来。去年春天的一天,我清晨出门参加会议,刚刚下了雪,满树都挂着雪花。干冷了整整一个冬天,见到雪特别欣喜,直叫后悔,没有随身带着相机。这份遗憾随即就被补上了。中午回家后,打开电脑,看到杜书瀛先生的一封电子邮件,附上了几张雪景的照片。邮件中说:早晨五点起来写作,一直没有拉开窗帘,到了七点拉开窗帘,啊,下雪了,于是到院子里拍几张照片发给我。我很感谢他与我分享这份见到春雪时的心情。这也泄露了一个机密:他能写出这么多著作的原因:早晨五点起床。于是,我也努力这么做。等到做起来才知道不容易,热被窝难离啊,多睡一下,是一件特别舒服的事。虽然我毅力不如杜先生,产量也没有这么多,但试着这么一做,也有了切身体会。年逾古稀的杜先生,有这份毅力长期保持,真不容易。由此,我特别烦那样一些人,看到别人写得多,就说是烂笔头,看到别人写得少,就说是江郎才尽,只有他自己,无论多写少写或不写,都是无比正确,自我感觉极其良好。我们要从杜先生那里找差距。做了一辈子的学术,最重要的,是有一份对学术本身的爱好,有一种学术上的责任感。
    说到这一本《美学十日谈》,从题目就可以看出,这是一部面向大众的美学书。分成十大章,每一章中又有几个问题,以问答的方式,简明而通俗地讲出美学上的一些基本问题。这些问题,每一个都可以钻下去,写出几万字,几十万字,但本书的做法,是该详就详,该略就略,有的地方细加阐释,有的地方要言不烦,点出实质。这体现了对文章的高度把控能力。这种能力是需要几十年修炼才炼就的。
    通俗性的美学著作要不要写?这是个老问题了。有人说,中国只要有几十名美学家就可以了,这是一个非常专门的学问。国际美学协会的会员都不超过几百名,算下来,中国真正做美学研究的,只能有几十名。那些美学上的高头讲章,能有多少人读?真正读懂康德、黑格尔的,能有多少人?美学研究应该是小圈子的事。但是,我们仍然发现,当朱光潜在上世纪80年代发表《谈美书简》时,印数是几十万,而且一再重印,读者更是不计其数。
    是几十名还是几十万?这么巨大差别又是如何解释?当然,哲学美学的专门研究者,只能是少数,但美学的概念要远大于此。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提出了“半美学”的概念。在专门的哲学美学研究者,与远离理论的实际工作者之间,有着一个巨大的“半美学”的空间。诗人的美学追求,画家的美学信念,导演在电影中所体现的美学原则,戏剧家对某种美学精神的坚守,以及文学艺术批评家和史家对美学概念的运用和拓展,人们在家居、服装等日常生活中对美的选择以及他们同装饰、设计等人员的互动中所体现的美学观点,如此等等,这是美学得以存在和发展所依托的汪洋大海。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我们既需要专门的美学研究著作,也需要面向大众的美学著作,并且,这种面向大众的美学著作,常常会起比专门研究著作更大的作用。
    在中国,面向大众的美学著作,有着良好的传统。当蔡元培说要“美育代宗教”时,他是要将美学和艺术成为像宗教一样有影响的社会改造力量,并以此实现社会的启蒙。遵循这条路线,朱光潜写过多部像《谈美》、《给青年的信》一类的美学著作。用平易而亲切的语言,生动而精采的中外艺术的例子,讲述高深的美学道理。这样的书文学艺术家需要,社会大众需要,青年学生需要,因而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到了80年代,朱光潜又写了《谈美书简》,正赶上当时的“美学热”,影响巨大,成为当时一代人的美学读本。自此以后,又是几十年过去了,中国社会需要有学术积累深厚的人,用聊天一样语言和语气来谈美学,写出一本不是给几十个人,而是给几十万的人读的美学书。杜书瀛先生的书,正是这样的一本好书。
    2015年春节期间,我利用假期,通读了此书。我的感觉是,这本书具有“综合”和“创新”的两个特点。这本书综合了上世纪80年代“美学热”时期的主流观点。谈到了价值论美学,美与形式的关系,美的起源,以及中华美学的特点,魏晋时期美学在中华美学发展史上的意义,以及艺术哲学和文艺美学的问题。其中的许多观点,我们在当时的一些书中似曾相识,但又有了新的阐释。这部书对当时的重要观点提纲挈领地点到,包罗万象,可使读者对当时的美学论争的情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同时,这本书又时时包含着自己的新见解,例如,如何看待价值,如何看待形式,对中华美学精神应如何概括,都凝聚了杜先生思考的结晶。对这些观点,概述就不容易,更不用与在讲述的同时与自己的理解创建进行融合。这种举重若轻,繁简得当,亲切易懂的处理,体现了一位老学者的学术功力,非长期进行学术跟踪,又对美学的重要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的人,做不到这一点。
    杜书瀛先生是蔡仪先生的高足。怎样处理蔡仪的美学体系,与他自己的美学体系的关系,这对于他来说,是一件艰难的工作。在本书的字里行间,所体现的,既有一种对导师的深厚感情,又有一种当仁不让于师的独立进行学术探索的精神。从这本书可以看出,杜书瀛先生至少做了以下几点:第一,从认识论发展到价值论。蔡仪的美学体系,基本上是认识论的,他认为美学客观的,美感是一种对客观存在的美的认识。杜书瀛的美学体系,则认为美是一种价值,美存在于主客体之间。第二,从反映论到历史辩证法。蔡仪强调美是对客观存在的美学的反映,坚持运用列宁的反映论思想来解释审美现象,重视美的对象的自然属性。杜书瀛则在考察审美对象时引进了历史的维度,认为美是存在于历史和社会之中的,应该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来解释美。第三,蔡仪倡导对中华古典美学的研究,并身体力行,写了许多这方面的文章,沿着这条道路向前发展,杜书瀛对中华美学的独特特征进行了概括,并在本书深入浅出,生动而平易地呈现了出来。第四,杜书瀛先生特别强调“文艺美学”的学科概念,试图对上世纪中国50年代和80年代两次美学热潮中美学过度哲学化进行纠偏。
    我与杜书瀛先生相识,时间很久了。上世纪70年代末,我在江苏扬州读书,学校曾经请到北京来的专家杜书瀛先生讲学,那时,他在台上,我在台下,很仰慕,很受教益。到了80年代的中期,有一次在北京听讲座,是朱光潜主讲。我从天津赶来听,听完后,与杜书瀛先生一道乘公共汽车,我到火车站,他回家,同路一段。在一道谈了一席话,感到与他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很亲切。1997年,我从瑞典留学回来,那时杜先生是理论室主任,是我的领导。社会科学院是一个一向不把领导当干部,谈起学问就忘了辈份的地方。我们在一道共事,无拘无束,谈天说地,互读新作。
    杜先生给我的感觉是,他在学问上包容百家,兼收并蓄,却又能融会贯通,形成一个整体。他不是那种独树一帜,提出一些极其鲜明的观点,从而引起人们的激烈地反驳,又在批判的声浪中赢得普遍关注的学者,而属于默默辛勤耕耘,在学术的百花园中多方吸收,学养深厚,持论有据,厚积薄发的类型。他在“文革”前完成教育,经历了“文革”的种种磨难,又在改革开放的80年代崭露学术头角。他的学术风貌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特点。我们今天怀念80年代,怀念当时的“新启蒙”,对新知识的渴望。那是一个使人焕发青春,充满朝气的时代。从杜先生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坚持。杜书瀛先生是一位在性格上包容,宽厚,主张学术上的多样化,能容纳各种不同意见,与不同性格的人都能友好相处的人。但是,他却又是一位情感深厚,在看人看事上,有着自己的底线,坚决反对学者圈中一些非学术的投机者,站在正义一边学者。这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
    现在人寿命延长了,“古稀”的说法,也就仅限于古代了。最近听说,有一个新的关于学者的年龄定义:45岁以前是青年,从45岁到75岁是中年,从75岁开始,逐渐步入老年。杜书瀛先生每年都有这么多新作问世,当然是正当盛年。在此衷心希望前辈学者们健康长寿,上不封顶;更希望杜书瀛先生常到社科院的理论室来,继续笑眯眯地拿出新著,对同事们说:“一本小书,请指正。”
    高建平
    2015年3月1日
    目 录
       高建平序:面向大众,综合创新
          第一日怎样看审美现象
          第二日价值论和价值美学
          第三日审美价值与形式
          第四日审美价值形态的独特性
          第五日审美的萌芽
          第六日中华民族审美心理结构
          第七日魏晋:审美自觉时代到来了
          第八日艺术哲学
          第九日文艺美学
          第十日蔡仪和中国现代美学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